摘要: 80年代初期,兒童發展計劃(CDP)的建立,力圖回答這樣的問題:綜合的人格發展計劃,從幼兒園開始,延續于整個小學階段,是否對孩子的道德思維、道德態度和道德行為產生明顯而持久的積極作用。CDP計劃有著五個互為聯系的組成部分:1.語言藝術課程,運用兒童文學來滲透價值觀:2.合作學習,通過經常規范的練習,學習如何......
80年代初期,兒童發展計劃(CDP)的建立,力圖回答這樣的問題:綜合的人格發展計劃,從幼兒園開始,延續于整個小學階段,是否對孩子的道德思維、道德態度和道德行為產生明顯而持久的積極作用?CDP計劃有著五個互為聯系的組成部分:
1.語言藝術課程,運用兒童文學來滲透價值觀:
2.合作學習,通過經常規范的練習,學習如何與他人合作共事:
3.紀律,通過課堂活動使學生感受到為了形成相互尊重和有利于學習的教室氛圍,每一個學生都負有適當約束自我的責任:
4.學校服務計劃,如組織跨年級指導和“伙伴小組”(即如五年級學生帶教二年級學生)活動,有助于大孩子通過幫助小朋友,感受助人為樂:
5.家庭活動,向父母親提供具體方法,以發展孩子們的人格。
有一個范例:每隔兩三個星期,CDP老師會送“家庭作業”到家里。家庭作業通常包括賦有價值觀念的幽默故事,以便全家一起朗讀和討論。其它如“討論家庭事務”,“列出四條你在家里必須遵守的原則,然后與父母討論每一條原則背后的道理”。
一個三年級男孩的母親在CDP學校里說:“一當你投入進去,發現非常有意思。我了解了好多有關喬伊的我原先不知道的情況。過去我總是問‘你今天在學校里怎么樣?’現在不必了,因為家庭作業提供的交談使我發現了許多孩子內在的東西。”
在一項研究中,將CDP小學的學生與普通學校的學生相比較,發現有幾個特點:(1)班級同學相互更關心,更合作;(2)更希望被伙伴接受:(3)有著更強的解決人際問題的技能:(4)有著更強的民主意識,習慣于在作決定時考慮到每個人的意見。
在對八年級學生所作的一項跟蹤研究發現,參與CDP教程的學生表現出更強的處理矛盾的技能,擁有更強的自尊,志愿參與更多的課外活動,更少發現有人吸毒、酗酒。
讓我們講禮貌、讓我們相互關心
芝加哥北部有一所魏克曼小學,其學生家庭背景差異很大。有的學生由高級轎車接送。在幾年以前,整個學校風氣很糟,學生的態度與行為令老師頭疼,罵人打架隨處可見。學生回答老師和長輩最常用的話就是“我不想聽!”
為了改變這樣的狀況,學校校長和教職員工決定采取一種全校參與的教育方法。他們發起了一場活動,叫做“讓我們講禮貌,讓我們相互關心”,從而在每一個場合,強調禮貌和關心的價值。
在校門口他們豎起了一塊很大的牌子,上面將“禮貌”分解為日常可循的行為標準(1)說“請”,“謝謝”。“不客氣”,“請原諒”;(2)做一個好聽眾;(3)遵守秩序;(4)在任何場合都要文雅謙和;(5)出現問題多交談。“關心”被分解為:(1)共享:(2)尊重他人感情;(3)遵守規則;(4)合作共事:(5)做一個好朋友。
年初當老師與學生們一起討論制訂教室規則時,學生們問道:“什么規則能夠幫助我們顯得有禮貌和相互關心呢?”
當一個學生違背了一條規則,老師便帶他(她)到一邊問:“這樣的行為能表示關心嗎?”或者問:“這樣做是禮貌的嗎?”久而久之,學生們習慣于用這些“禮貌”與“關心”的含義作尺子,來衡量自己的行為。
學生們以禮貌與關心為主題,譜寫校歌,并以禮貌與關心為主題,召開每周校會——或是表演一出短劇,或是展開一番演講。在學校召開家長會時,老師便告訴家長:“學校正在開展講禮貌和講關心的教育,我們需要你們在家里支持這樣的教育。”
另外,學校組織全體學生都參加了社區服務活動,如為殘疾人服務,到敬老院(nursinghome)做好事,以通過實踐,學習與培養關心人的品行。
魏克曼學校的風氣逐漸得到改善。家長們說,打架已經很少見了。孩子們說,如果你忘了帶午餐,不用擔心,幾乎所有的同學都愿意分一點給你。一位在好兒所學校任教過的老教師說,魏克曼小學的學生在尊敬長輩和相互尊重方面,表現出了很高的水準。開展人格教育計劃3年以后,魏克曼小學被評為芝加哥地區文化成績與人格發展雙優秀的學校。
每月一條道德準則
按加州一所叫干溪小學的校長凱貝先生的說法,學校的使命就是幫助全體學生在五個方面發展他們的潛能:
1.學識
2.體育
3.藝術
4.在校的品行
5.在社會上的品行
他說:“我們的哲學是,只要一個孩子成為我們的學生,我們就要為他(她)盡己所能。一旦這個孩子跨入那道校門,我們就要對他(她)受教育的質量負責。我們無法控制他(她)身處校外的環境,但我們能夠控制校內的一切。
干溪小學有著“每月一條道德準則”的教育方案:在整個月內,全校所有師生員工要著重致力于實踐某一條道德準則,如誠實、合作、自控、有抱負等。
老師們注意聯系學校或班級里出現的事件,和學生們討論這一個月的道德準則。他們常以當月提倡的準則為題材,布置作文。他們制作各種展覽,來強調道德準則。學生們也常常將一些介紹正確價值觀的書和文章帶來學校相互傳閱。
教師們心中都明白,雖然分期強調一條道德準則,實際上則是在培養一個完整的道德體系,以影響全校整個精神面貌。
凱貝校長對“每月一條道德準則”的方案所帶來的效果這么說道:
“當我剛來到這所學校的時候,偷竊行為每天發生,學生們對待偷竊的態度是,只要你抓不住就不是壞事。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有學生常被人逼迫交出自己的財物,有時甚至是午飯錢。我對教工們說:‘我人怎樣才能改變這種狀態呢?’我們選擇了基本的價值觀來教育,每月一條,我們從誠實開始。一段時期以后,孩子們哪怕在操場上拾到錢也會設法交還失主。威迫搶錢的現象越來越少見。到了第二學年結束,偷竊行為在這個學校基本絕跡。
每周一詞
俄亥俄州臺登市內的艾倫小學,60%的學生生活于單親家庭,70%以上的學生其家庭需要靠領取社會救濟金過活。
在伯拉德于1989年擔任校長的時候,臺登市共有33所小學,艾倫小學的考分在全市排于第28位。“教師們無法教,”校長說。“因為不斷有紀律問題出現。”教師缺勤的比率也屬全市最高。
經過校董事會批準,校長決定與教師們一起實施人格教育計劃,具體方法為“每周一調整”,即每個星期推廣一條價值觀。第一個半年所出現過的價值觀有:
友好 誠實負責任 文明善良 自立清潔 忠誠自控 勇敢
耐心 光明正大禮貌 準時節儉 助人尊重 忍耐
芝加哥的奇跡
佩格校長到達芝哥內的杜馬學校時,幾乎整個學校一片混亂。“簡直不像一所學校”她敘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