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摘要] 本文根據小兒“脾常不足”的特點,進一步探討脾胃與小兒生理、病理的關系,以及調理脾胃在兒科疾病治療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 脾胃。兒科。病理 脾胃為“后天之本”,水谷精微之源,在人體臟腑中居于重要地位。...
[摘要] 本文根據小兒“脾常不足”的特點,進一步探討脾胃與小兒生理、病理的關系,以及調理脾胃在兒科疾病治療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 脾胃;兒科;生理;病理
脾胃為“后天之本”,水谷精微之源,在人體臟腑中居于重要地位。由于小兒處于生長發育的旺盛階段,對水谷精微的需要極為迫切,脾胃的地位顯得更為突出。加上小兒“脾常不足”的特點,故無論外感內傷諸病的發生,發展均與脾胃有密切關系。錢仲陽說:“脾胃虛衰……諸邪遂生”。因此,歷代兒科專家都十分重視調理脾胃。下面就調理脾胃在兒科臨床上的意義談談個人體會。
1 小兒“脾常不足”的特點
小兒生機勃勃,生長發育極為迅速,如旭日初升,草木方萌,古人稱之為“純陽之體”。基于這一特點,小兒對水谷精微的需要較成人尤為迫切。然而水谷精微全靠后天之本的脾胃供給,是以脾胃在小兒階段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
另一方面,小兒“稚陽未充,稚陰未長”,臟腑嬌嫩,成而未全,全而未壯,無論在物質基礎與生理功能方面,都處于幼稚脆弱階段。作為擔負后天給養重任的脾胃,同樣具有幼稚、脆弱、運化不全的特點,往往跟不上生長發育的需要,呈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形成生理上的“脾常不足”。
加之小兒饑飽不能自節,冷熱難以自調,一旦護理失宜,喂養不周,極易損傷脾胃,造成運化失常,升降失司。從而顯示了病理上的“脾常不足”。
臨床上,小兒脾胃失調的癥狀除見于消化系統疾病外,亦常見于呼吸、循環、泌尿等各個系統之疾病,可見脾胃失調在兒科臨床上的普遍性。
2 脾胃與小兒疾病發生的關系
祖國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是由于正氣不足,外邪作用的結果。正氣為發病的根據,外邪只是致病條件,即《內經》所謂“邪氣外湊,其氣必虛”,強調了正氣在發病學上的主導地位。正氣,必須依賴脾胃所吸收的水谷精微不斷充養,始能旺盛不衰,發揮抗御外邪的作用。小兒脾胃脆弱,正氣相對不足,易招外邪,故脾胃與發病學的關系甚為密切。臨床上常見不耐寒暑,屢患感冒的病兒,脾胃氣虛每為發病前提,治療上配合調理脾胃,多能獲效。另一方面,外邪入侵,勢必累及脾胃,導致運化功能紊亂,出現嘔惡、納呆、腹瀉或便秘等證。如麻疹、水痘、痢疾、流腦等傳染病過程中,脾胃受損者,屢見不鮮。
在兒科內傷疾病中,氣血、痰濕、食滯的病理改變是十分普遍的,其發生、發展與脾胃功能狀態有密切關系。設脾胃有傷,運化失常,則生化無源,氣血虧損;或升降失司,氣滯血阻;或食不消化,反停為滯;或津不化氣,反聚為飲;或液不輸布,反凝為痰,從而導致傷食、疳積、喘咳、水腫、吐瀉等多種疾病的發生。
臨床實踐證明,脾強胃和是小兒健康的前提,脾胃虛弱常為兒科疾病發生或遷延不愈的根源。
3 脾胃在小兒臟腑中的主導地位
祖國醫學認為,人體生命存在是臟腑功能活動的體現,而精、氣、血、津液則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它們都是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小兒階段,為臟腑功能由幼稚逐步發展完善的過程,精、氣、血、津液的價值顯得尤為突出。因此,就必須強調脾胃運化功能的旺盛。同時,脾胃為人體氣機升降出入的樞紐。凡肺之肅降,肝之升發,心火下交,腎水上承,無不結合脾胃升降功能而實現。否則,脾胃升降失調,上則心乏君主之權,肺無相傳之本;下則肝乏將軍之性,腎無作強之能。因此,脾胃在小兒臟腑中的主導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脾胃失調,常可影響其他臟器出現病變。即東垣所謂“脾胃一病,五亂并作”。例如“疳癥”,本以脾胃虛損為病變中心,但后期常損及心、肝、肺、腎諸臟,古人雖有心疳、肝疳、脾疳、肺疳、腎疳之分,但總以脾胃虛損為其根本。如治王姓女孩,素稟虛弱,誤服驅蟲藥后致身體羸,精神困頓,面色慘白,面浮而光,眼神外露,黑睛灰暗,視物不清,氣促息微,四肢水腫,腹膨如鼓,食納呆滯,瀉如米泔,牙齦滲淡紅血水,舌淡無苔,脈微細。診斷為脾胃虛損,氣機痹阻,生化無源,諸臟虧損,取“健中州以運四旁”,用參苓白術散加減投服,15天后胃納大增,大便成形,后天日旺,諸癥漸復。
相反,他臟病變,亦每每累及脾胃。如心肌炎后期常見胃陰不足的表現;肝炎、腎炎病程中常伴發脾胃氣虛的證候。尤以呼吸系統疾病脾肺關系更為密切,古人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之說。脾胃虛弱,往往是喘咳發生的條件,而喘咳日久亦可導致脾胃虧虛。如治李姓女孩支氣管肺炎,證見發熱,咳喘,鼻扇,用麻杏甘石湯合三子養親湯加減后,喘熱雖減,病體難復,面白無華,納呆痰盛,舌淡苔膩,辨為咳喘日久,脾胃氣虛,痰濁不化,投六君子湯加枳殼,前胡等調理數日而安。此即肺病及脾之一例。
前賢認為,脾腎兩臟,一為先天,一為后天。不少醫家強調,補脾不如補腎,以命門之火可以溫養脾土。然兒科臨床,并非如此。小兒生機勃勃,除去少數先天性因素及遺傳性疾病外,腎虛病變比較少見。既使出現,亦往往是在脾虛基礎上發展。至于脾胃,由于負擔極重,常處于“不足”狀態,發病遠較腎虛為多。因此,兒科臨床中,補腎的機會較少,即使是腎虛病變,亦往往配合補脾收效。張景岳嘗謂:“凡有先天之不足者,但得后天培養之力,則補先天之功,亦可居其強半,此脾胃之氣所關于人生不小”。誠屬經驗之論。
4 調理脾胃在兒科臨床上的價值
由于脾胃在兒科臨床上處于特殊地位,因此調理脾胃不僅限于消化系統本身疾病,還有用于循環、呼吸、泌尿、神經、血液、運動等各系統之疾病,不僅限于內傷久病,同樣適用于外感急病。
在小兒外感急性病患中,適當配合調理脾胃,可使健運不衰,保證機體水谷精微供養,充實正氣,防止津液耗傷,縮短病程,加速機體恢復,達到“護正祛邪”之目的。
從預防角度出發,對兒科某些慢性反復發作的疾患,如哮喘、慢性氣管炎、腎炎、蕁麻疹等,在緩解期間使用調補脾胃之法,常可減少或控制發作,收到理想的遠期療效,此即仲景“脾旺不受邪”的指導思想。
對兒科虛證的處理,調理脾胃尤屬必要。凡氣血不足者,調理脾胃之虛,即是補益氣血之源,五臟虛損者,填補后天之虧,即是補益五臟之損,以“土旺則萬物皆榮”。
小兒常見的,廣泛存在于各種疾患中的水、濕、痰、食等病理改變,亦只有通過調理脾胃,加強健運,才能達到消除病邪,恢復“水精四布五經并行”的目的。
鑒于上述原因,歷代醫家均十分注重脾胃的功能狀態。《內經》把“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視為預測病情吉兇的關鍵。吳澄《不居集》云:“凡察病者,必先察脾胃強弱;治病者,必先顧脾胃勇怯,脾胃無損,諸可無虛”。《幼幼集成》曾力辟“肆用寒涼,傷脾敗胃”之弊。葉天士亦有“幼稚谷少胃薄,慎勿用苦燥劫爍胃汁”之誡,足見前賢對幼兒脾胃的重視。曾治一急性腎炎病兒,水腫發熱,尿短赤澀,皮膚滿布膿胞,扁桃體紅腫,血壓增高,呈現溫熱壅盛征象。始投五味消毒飲和八正散,3天內體溫下降,尿量增多,血壓恢復正常。由于忽視了濕熱困阻脾胃的矛盾,仍繼續沿用上方,后漸至脘痞納呆,惡心嘔吐,尿檢蛋白、紅細胞加重,方悟苦寒過度,損傷脾胃,遂減輕苦寒之品。加用六君子湯,藿香正氣丸調理脾胃,后嘔止胃開,隨以健脾利濕清熱解毒調理而愈。臨床教訓提示我們:治療兒科疾病,切應處處顧護脾胃,方可立足于不敗之地。
作者單位: 441600 湖北保康,保康縣人民醫院
(編輯:田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