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慢性結腸炎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非特異性腸炎,病因不十分明確。目前臨床上無特效的治療方法。2001~2003年筆者應用中西藥結合保留灌腸法治療慢性結腸炎50例,取得較滿意療效,現總結如下。2 治療方法 (1)灌腸藥液的組成:白頭翁30g,黃柏15g,黃芩15g,黃連15g,秦皮15g,出血者加生地榆15g,白及15g,以上藥煎液150ml內......
慢性結腸炎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非特異性腸炎,病因不十分明確。目前臨床上無特效的治療方法。2001~2003年筆者應用中西藥結合保留灌腸法治療慢性結腸炎50例,取得較滿意療效,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男38例,女12例,年齡15~65歲,平均35.3歲,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20年,平均2.5年。按1987年全國肛腸病會議診斷標準,臨床表現及檢查結果:患者均有典型腹痛、里急后重感及肛門墜脹感,膿血便24例,粘液便9例,血便3例,便秘9例,腹瀉1日2~3次26例,3~5次13例,6~10次2例;大便常規30例可見紅細胞,20例可見有白細胞,38例可見膿球,大便培養均陰性,排除細菌性痢疾、阿米巴、血吸蟲病及腸結核。纖維結腸鏡檢查:50例均可見不同程度粘膜充血、水腫,淺表潰瘍17例,糜爛出血12例,粘膜粗糙表面附有膿性分泌物10例,假性息肉1例;病變累及部位:直腸10例,直腸、乙狀結腸28例,左半結腸12例。
1.2 治療方法 (1)灌腸藥液的組成:白頭翁30g,黃柏15g,黃芩15g,黃連15g,秦皮15g,出血者加生地榆15g,白及15g,以上藥煎液150ml內加入慶大霉素16萬U,地塞米松5mg,2%普魯卡因10ml。(2)方法與療程:患者取左側臥臀高位,將導管以肛門插入30cm,每次緩慢注入灌腸藥液150ml,每日1次,2周為1療程,藥液溫度保持在37℃左右,灌腸后進行必要的體位變動使藥液盡可能附著于病變部位。
1.3 療效標準 治愈:臨床癥狀消失,大便常規檢查正常,纖維結腸鏡檢查示水腫,充血,淺表潰瘍,糜爛出血,腸粘膜表面膿性分泌物均消失。好轉:臨床癥狀及大便常規檢查有明顯好轉但有一項未消失者,纖維結腸鏡檢查病變好轉但無充血,水腫未完全消失。無效:癥狀未消失,大便常規檢查異常,纖維結腸鏡病變無明顯改變。
2 結果
臨床治療40例,好轉9例,無效1例,隨訪半年,復發5例,其中15例患者用藥2個療程。
3 討論
慢性結腸炎病變部位多位于直腸和乙狀結腸,部分患者可累及降結腸,其基本病變是結腸粘膜的慢性炎癥,屬于“熱癥”范疇,中醫以為本病系濕熱郁結于大腸,血絡受傷,脾胃虛弱,肝氣橫逆所致,清熱解毒為基本原則;西醫認為本病病因與免疫有關,亦有人認為感染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我們選用白頭翁、黃柏、黃芩、黃連、秦皮清熱解毒燥濕止泄,便血者加生地榆、白及涼血止血。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此藥物還有抑菌、消腫、收斂的作用,能減輕水腫滲出,促進潰瘍愈合,將慶大霉素加入藥液中更能加強抗菌作用,激素的應用能使藥液滲透到腸粘膜下,并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抑制炎癥的滲出,減少水腫;普魯卡因能調節腸壁血管舒縮功能,減少粘液形成。故中西藥結合能起到協同作用,采用藥物保留灌腸,能使藥液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抑制腸道內細菌和毒素,因而療效較好,隨訪半年,5例喜食辣椒的患者復發,因此病愈后尚需注意飲食調養,忌食辛辣油膩食物。
(收稿日期:2003-10-11)
作者單位:053000河北省衡水市第四人民醫院
(編輯小 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