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膽系結石是常見的消化道疾病,它可以反復出現疼痛,誘發急腹癥,易合并感染,甚至導致休克、膽道梗阻、惡變等嚴重并發癥。我們于1999年1月~2001年3月對我院經B超確診的220例膽系結石患者進行服藥前后的對比觀察,發現非手術治療療效極為有限,現報告如下。膽囊結石176例,肝內膽管20例,肝外膽管24例,其中伴有感染或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20例患者中,男88例,女132例;年齡23~75歲,平均45歲。膽囊結石176例,肝內膽管20例,肝外膽管24例,其中伴有感染或黃疸者138例。所有患者均因腹痛而行B超檢查,B超表現為膽系單發或多發強回聲團塊或光點,伴有典型或不典型聲影;改變體位時強回聲團塊向下移動(膽道內除外)。
1.2 方法 所有患者確診后均口服利石素及排石飲液,3周~2年,平均6個月。治療前后由同一人用阿洛卡SSD-630型超聲顯像儀,探頭頻率3.5MHz。患者空腹8~12h,仰臥位,于肋下斜切,肋間切位及改變體位觀察,測量強回聲團塊的大小及數量。
1.3 療效判定 顯效:治療后膽系內未探及強回聲團塊或膽管擴張;有效:治療后膽系內強回聲團塊縮小≥30%或數 量減小≥30%;無效:膽系內強回聲團塊增大,無變化,減少或縮小≤30%。
2 結果
經服藥6個月以上者有2例符合顯效標準,占0.91%;有4例符合有效標準,占1.82%;排石總有效率2.73%。其余214例都在無效范圍內。138例有癥狀者75.4%獲得改善(疼痛、感染等癥狀消失或減少、減輕)。
3 討論
膽囊內及肝外膽管結石性質多為膽固醇結石和混合結石,而肝內膽管結石則常為膽色素結石 [1] 。膽固醇結石多為單發、較大,混合結石常為多發、較小。由于膽汁中膽固醇或膽紅素鈣、碳酸鈣組成結構密集的固體后,并不容易被分解,更重要的是排石藥物通過胃腸吸收入血液到膽汁中的濃度并不足以對固體產生溶解作用。本組資料表明用口服藥物來達到溶解并排出膽系結石,療效甚微。同時資料顯示藥物治療僅對改善癥狀有一定作用,可用于老年不能耐受手術的姑息療法。但對于能夠耐受手術者,建議盡早手術,以免導致并發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裘法祖,孟承偉.外科學.第四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551-552.
作者單位:362342福建省南安市海都醫院
(收稿日期:2003-09-26)
(編輯李 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