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筆者通過總結我院近幾年來對43例病人進行的介入超聲(簡稱介超)診斷與治療,探討其應用價值。5MHz側進針穿刺探頭。根據不同的穿刺部位,選擇16~22G穿刺針。病人選取合適體位,常規皮膚消毒后,選擇經皮至病變部位的最短途徑做為穿刺點,按照監視屏上所顯示的最佳導向角度,調整穿刺針,在局麻下進行穿刺。...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患者43例,男32例,女11例,均是我院1993年至今收治患者。年齡21~67歲。
1.2 方法 使用ALKa-SSD630,3.5MHz側進針穿刺探頭。根據不同的穿刺部位,選擇16~22G穿刺針。病人選取合適體位,常規皮膚消毒后,選擇經皮至病變部位的最短途徑做為穿刺點,按照監視屏上所顯示的最佳導向角度,調整穿刺針,在局麻下進行穿刺。做診斷時,拔出針芯后,接干燥針筒,負壓下吸取,將針在病灶內小幅度提插2~3次,去除負壓,拔針,將針桿內的吸取物迅速推置玻片,或固定,做細胞學組織學檢查;做治療時,拔出針芯后,直接抽吸或將藥物注入病灶。
2 結果
介入超聲診斷11例,其中腎活檢2例,病理證實狼瘡腎;肝占位活檢8例,病理證實血管瘤3例,肝細胞癌5例;右胸腔包裹性積液1例。介入超聲藥物治療32例,腎囊腫12例,囊腫大小在5~13.6cm之間,單側9例,雙側3例,多發6例,單發7例。選無水酒精為硬化劑,經治療多于3個月內完全吸收、痊愈,隨訪至今無復發;肝癌17例,腫物大小在2.0~12cm間,多發6例,單發11例,選用無水酒精加干擾素治療,病情多穩定1年以上;肝膿腫3例,均為單發巨大型肝膿腫,直徑均在12cm以上,經介入超聲抽吸膿液(均在1000ml以上),并選擇敏感的抗生素膿腔內灌洗,均在1~1.5個月痊愈。介入超聲診斷1例為甲狀腺及肝內均發現腫瘤者,介入超聲引導下肝內腫瘤組織學檢查,病理證實為肝細胞癌,甲狀腺內為轉移瘤;1例為結節性肝硬化疑合并肝癌者,介入超聲在可疑病灶取活檢,病理證實為肝細胞肝癌;1例為肝內占位病變,臨床疑為肝癌?肝膿腫?肝血管瘤而不能確診,介入超聲組織學診斷為肝血管瘤;1例反復浮腫患者,臨床擬診“腎病綜合征”而治療無效,介入超聲腎組織學檢查,確診為狼瘡性腎炎;1例為包裹性胸腔積液,臨床擬診化膿性胸膜炎?結核性胸膜炎?不能確診,因其積液位置較高,距心臟位置較近,臨床盲穿有一定危險,介入超聲積液抽吸細胞學檢查,確診為結核性胸膜炎。介入超聲藥物治療:1例右肝肝癌晚期,因肝動脈變異不能施行肝動脈栓塞及手術治療,經介超經皮穿刺無水酒精及干擾素直接注入腫瘤內,經6個療程24次注射治療,病人右肝內腫瘤邊緣回聲增高,腫瘤縮小,并在穿刺時感覺腫瘤質地堅硬,注藥時阻力增大,提示瘤內有機化樣改變,該病人現生存1年以上,病情穩定;1例左腎單發囊腫,囊腫大小13cm,采取不插管法,抽吸囊液,注入硬化劑,囊腫 于治療后3個月內完全吸收、痊愈,隨訪至今無復發。1例為單發巨大肝膿腫,于右肝內見膿腔直徑12cm,病人中毒癥狀較重,不易承受手術治療,病人經介超抽吸膿液,生理鹽水及選擇敏感的抗生素反復灌洗膿腔,病人很快體溫正常,臨床癥狀減輕,經每周1~2次介入超聲治療,在1個月內痊愈。
3 討論
3.1 介入超聲診斷 所有病例均是臨床用其它手段未獲確診的病人。我們體會到介超在診斷方面首先彌補了許多影像診斷方法的不足,提高包括X線、CT、超聲掃描在內的多種影像學方法的診斷水平。超聲引導穿刺活檢技術,使腫瘤患者能及時獲得組織病理診斷,從而為臨床提供準確的診斷信息,以便選擇較適應的治療方案;對各種含液性病變穿刺抽液可以滿足各種檢驗診斷的需要,以便進一步查找病因。通過介超完成的特殊檢查,往往可以節省許多其它檢查項目,縮短診斷程序,減少其它損傷性檢查和剖腹探查術,從而減輕病人的痛苦和費用。
3.2 介入超聲治療 我們體會到超聲引導經皮注射硬化劑治療肝癌,在縮小、控制、延緩腫瘤生長速度,延長病人的生存期有較明顯的效果;治療含液性良性病變,可達到完全愈合,并且免于手術。為了更好的發揮其診斷、治療作用,建議做好以下幾點:(1)掌握好術前診斷,選擇好適應證。如有出血傾向、大量腹水、黃疸、動脈瘤和位于肝臟表面的肝海綿狀血管瘤等,都是禁忌證。(2)選擇好進針部位。選擇自皮表至病灶的最短途徑,如腫塊位置較深,則應在側臥位或俯臥位再作多方向檢查,有利于選擇最佳入路。(3)治療含液性良性病變囊腔沖洗應徹底。囊腔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幾次,必要時加用3%雙氧水,直至沖出較清亮透明液,再注入硬化劑或抗生素,此時還應反復推注幾次,使藥液與囊壁充分接觸,以便達到最佳療效。(4)治療腫瘤注入硬化劑時,應邊注入邊改變針在腫瘤內的深度,以便使硬化劑在腫瘤內充分彌漫,如使用多孔針可較容易達到此目的。(5)預防術后并發癥及腫瘤針道種植轉移。囊腫有時為多房性,要求一個囊腔最好只有一個針孔,如有兩個以上注入硬化劑時難免漏出腔外,引起劇烈疼痛,導致治療失敗。穿刺后避免立即下床,保持穿刺時體位約15~20min后再下床,可有效防止術后疼痛發生。介入超聲致腫瘤針道種植轉移實際發生率極低,約0.003%~0.009%,但也有病例報告,鑒于此,建議注意以下問題:(1)盡量減少穿刺次數和及時更換穿刺針,不要重復使用已用過的同一支穿刺針;(2)應盡量用細針穿刺;(3)負壓抽吸活檢時,應先撤除負壓方可退針。
總之,本操作方法簡便、并發癥少、病人痛苦小,可取得與手術近似或優于手術的效果,故其在臨床的應用值得推廣。
作者單位:273500山東兗州礦業集團總醫院B超室
(收稿日期:2003-10-24) (編輯小 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