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慢性陰道炎是婦產科門診常見病、多發病,尤其是滴蟲、霉菌或合并感染目前有增加趨勢,鏡檢分泌物是其確診的主要依據,直接鏡檢-生理鹽水法,對慢性炎癥分泌物中滴蟲、霉菌檢出率低,為此我們參照增殖液的配制 [1] ,根據滴蟲、霉菌的生殖環境特性自己配制增殖液,經4年的臨床應用,通過289例慢性陰道炎的監測,能顯著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289例慢性陰道炎患者,年齡26~48歲,平均32歲。病程8個月~3年,平均2年。均為慢性陰道炎。
1.2 增殖液配制 氯化鈉1.0g,葡萄糖6g,蛋白胨20g,牛肉膏6g,磷酸氫二鉀2.0g,加蒸溜水至1L,加熱溶解、冷卻后用濾紙過濾1次,調pH在5.5~6(用0.1mol/L的NaOH或HCl),高壓滅菌20min,冷卻后加入滅活動物血清150ml,氯霉素250mg,混勻后每支5ml分裝于無菌玻璃試管內,經無菌試驗合格后,放4℃冰箱備用2個月。
1.3 培養增殖檢查法 由婦產科醫師用陰道窺器擴張陰道,用拭子直接采患者陰道分泌物2份,1份直接鏡檢;另1份接種于培養液中,混勻,放置35℃恒溫箱內培養9h左右,吸取培養液立刻鏡檢(但每人份標本均由有經驗檢驗人員一人操作),對比2份標本檢驗結果。
2 結果
289例慢性陰道炎患者的2份陰道分泌物,直接法用生理鹽水稀釋直接涂片鏡檢,尋找有無孢子、假菌絲及滴蟲,并和培養后的結果比較,見表1。
表1 直接鏡檢與培養后鏡檢檢出率比較
結果顯示,增殖后的檢出率顯著提高,兩者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1)。
3 討論
滴蟲、霉菌或合并感染引起的陰道炎,在急性期分泌物直接涂片鏡檢,分泌物中含大量的滴蟲或霉菌,滴蟲形態典型,運動活潑,霉菌感染者,分泌物中含大量的孢子,呈芽狀生長,找到樹枝狀假菌絲,檢出率高,無需培養增殖。但在慢性陰道炎患者中,由于滴蟲的滋養體運動不活躍,甚至無力運動,數量少、形態不典型,易與白細胞、膿細胞相混,臨床癥狀輕、不典型,易漏檢;霉菌孢子數量少,無芽狀生殖,見不到假菌絲,孢子體積小與紅細胞極易混淆,往往錯檢或漏檢,導致誤診。經增殖液培養后涂片,易找到滴蟲或霉菌,結果顯示能有效提高檢出率,利于臨床及時診治。
由于增殖液的配制,是依據滴蟲、霉菌培養的最適pH均在5.5~6.0,都能以血清、葡萄糖、蛋白胨、牛肉膏為能源,在磷酸氫二鉀的緩沖作用下,使滴蟲、霉菌增殖代謝過程中所產生的酸、堿得到及時中和,維持增殖液的pH值在增殖過程中相對穩定,故達到使滴蟲、霉菌在培液中共棲并迅速增殖的目的,是提高檢出率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 劉玉合,王培美,魏紹春,等.陰道毛滴蟲簡易培養液配制應用體會.上海醫學檢驗雜志,1998,13:61.
作者單位:273200山東省泗水縣婦幼保健院檢驗科
(收稿日期:2003-10-09)
(編輯秋 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