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合作平臺 > 在線期刊 > 中華醫學研究雜志 > 2004年第4卷第6期 > 其他 > 醫學專業課的“研究性學習”

醫學專業課的“研究性學習”

來源:INTERNET 作者:高分飛 石剛剛 2005-7-21

摘要: 為此,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借鑒和總結國內外一些著名中學在培養優秀人才方面的成功經驗,于1999年初提出了“研究性學習”的概念 [1] 。此后,在國內普通高中陸續開設了研究性學習課程。接著,在大學教育中也對研究性學習的開展進行嘗試。筆者在了解了一些醫學院校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改革中,發現仍存在一些對研究性學......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80-6115(2004)06-0571-03

  隨著社會對人才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重視,實施以創新教育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受到教育界的重視。為此,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借鑒和總結國內外一些著名中學在培養優秀人才方面的成功經驗,于1999年初提出了“研究性學習”的概念 [1] 。此后,在國內普通高中陸續開設了研究性學習課程。接著,在大學教育中也對研究性學習的開展進行嘗試。筆者在了解了一些醫學院校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改革中,發現仍存在一些對研究性學習片面和狹隘的理解,有不少誤區。筆者結合自己的一些教學體會,對在醫學專業課的教學中如何開展研究性學習,談一談自己的認識,以供大家商榷。

  1 研究性學習的認識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在半個多世紀以前,在《讓學生進行獨立的腦力勞動—研究性學習法》一文就提出了“研究性學習”的理論。雖然他沒有給“研究性學習”下定義,但他揭示了“研究性學習”的本質內涵:學習者對學習對象采取研究的態度,通過獨立的腦力勞動,去研究、分析、發現問題,從而獲得知識、能力,并形成習慣、品質、信念。它強調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探究性及合作意識和獨立意識。

  對于研究性學習的理解,有兩種觀點:一是廣義理解為一種學習方式,泛指學生探究問題的學習;二是狹義認為它是一種課程形態,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己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從筆者的理解來說,研究性學習是為培養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而引入的一種學習方式,它更重視學習的過程和思維水平的提高,而不是獲得知識的多少。從這個角度來說,不應把它單純理解為一種課程形態,為研究性學習而學習,以為提幾個問題引導學生自己思考,或是設計一個小課題讓學生作一些簡單的科研,就可以提高學生的素質,這過于狹隘了。同樣,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它與歷史上的“發現學習”、“探究學習”是頗有淵源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不應把研究性學習神圣化,它有其自身的優點,肯定也有其短處。它是學習方式的完善和補充,而不是學習的全部。它不能代替也不應排斥接受式學習及其它方式的學習。最佳的學習方式應是綜合運用各種學習方式而不是單一的某種學習方式。

  2 關于大學醫學專業教育中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性

  應該說,研究性學習原本是大學生、研究生特有的學習活動方式。但我國的教育模式在一直沿用前蘇聯模式的基礎上,形成了“專業對口”、“學以致用”的本科教育思想,教學目標過多強調書本知識的傳授和掌握,重視考試成績,忽視能力培養;教學方法偏重灌輸和機械式記憶;課程領域存在把知識當作大學課程全部內涵的知識化傾向,以知識異化著大學課程,以知識的接受邏輯簡化人的素質形成機制 [2] 。從而使得大學生片面知識化,專業狹窄,思維不開闊,創造性不足,動手實踐能力差。這在醫學院校顯得尤為突出。由于醫學專業課程偏多,醫學基礎知識繁多,為了讓學生能迅速系統地掌握大量的醫學知識,課堂上的灌輸成了主要武器。而且我國醫學教育與國外不同,在國外學生高中畢業后,在大學先讀四年預科,學習完基礎知識,然后進入醫學院學習醫學;我國高中生畢業后直接進入醫學院校學習五年醫學知識,基礎相對薄弱,對于大量涌來的知識,學習上難免采取囫圇吞棗死記硬背的方式。并且由于醫學專業的特殊性,學生畢業后要行使治病救人的神圣職責,每一步都必須嚴謹而中規中矩,這就要求學生對大量的知識細節都必須牢牢記住和掌握,而不能隨意的發揮或是更改。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多是對學科知識的機械式記憶、淺層理解和簡單應用,對知識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思維僵化,創造性不足。顯然這已經越來越不適應時代的要求。

  研究性學習正是要打破這種灌輸式教育一統天下的模式,讓學生對學習對象采取研究的態度,靠積極的腦力勞動去獲取知識,而不是消極地去接受。讓學生在歷經探究過程中,真正參與到所學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領悟到滲透在其中的科學研究方法和思維方式,進而從“學會知識”推進到“會學知識”,并激發學生從事腦力勞動的興趣、愿望、情感。研究性學習的另一個特點是學以致用。學習可以分 三個層次:一是概念的學習;二是規則的學習;三是問題解決的學習。研究性學習主要是第三層次的學習,其目的是發展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與一般的知識、機能學習是有根本區別的,有利于培養學習者的實踐能力 [3] 。這也是醫學生迫切需要掌握的一種能力。在醫學專業的學習中,研究性學習是接受式學習的一種有益補充和完善,不但要讓學生系統地掌握醫學知識,更要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并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知識的爆炸,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即使是“終身教育”,一個人所掌握的信息也是極其有限的。所謂“受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才是更重要的。

  3 醫學專業課研究性學習的實施

  由于醫學院校課程的繁重,課堂教學仍是主陣地,而講授法是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方法,它有利于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短時間內高效率、高密度、大信息量地向學生傳授系統的醫學知識,開拓學生的視野,并有利于教師結合專業對學生進行醫德教育。但過于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就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變成“滿堂灌”。因而有必要將研究性學習的意識貫穿在整個課堂體系中。

  3.1 理論課的教學 要提高課堂講課的效果,就必須要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各種途徑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每門課的伊始,向學生簡要說明本門課的意義、基本內容、教學目標,介紹本門課的講課計劃,應該采取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學習有明確的目的和計劃,便于學生主動地去安排自己的學習。具體到每節課的講授,可以按照“揭示知識背景、設置情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理論回歸—實際應用”的模式進行教學。以大學生的智力水平,課本上很多內容是完全可以自己看懂理解的,所以不必每節課照本宣科,從頭講到尾,主要是把重點和難點講解清。在課堂上留一些時間給學生自己看書、思考。比如藥理的教學,課上可以先介紹這類藥治療疾病的病因病機,以及人類對這類疾病的認識過程,治療藥物的研發展過程。雖然這些知識并不是要求學生掌握的,似乎顯得多余,但這些背景知識的介紹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參與到所學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領悟到滲透在其中的科學研究方法和思維方式。對于課本上寫的很詳細的內容,就不必再多講解,可以提煉出幾個精要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帶著問題去自己看書學習;甚至對于目前醫學上還沒解決的問題,也可以讓學生來探討,還可讓他們課后到圖書館或網上去找資料來研討,即使學生探討的東西沒有任何價值,但這樣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最后教師再把本節課內容的邏輯主線進行串講一遍,使前后的知識聯系起來,使學生的知識框架邏輯化。把學生探討的東西點評一下,優缺點是什么,今后思考問題的時候需要注意的地方。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始終處于活動的主體,教師在學習過程中則處于協調、指導的地位。

  3.2 實驗課的教學 醫學實驗課的目的是為了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并通過直接經驗來驗證課本所學的理論知識,鞏固、加深學生的理解。但目前學生的實驗,都是已經編好了實驗講義,課上就按照講義一步一步地操作,學生沒有什么主動性,純粹成了機械的練手。其實,實驗課也可以先把實驗目的和大概內容,以及提供的器材、藥品等告訴學生,讓學生根據現有的條件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如何才能最優化達到實驗目的。每次實驗并不要求大家都按同樣方式來作。當學生在作自己設計的實驗時,肯定是熱情高漲的,學習效果也一定更有成效。對于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教師最后再進行點評,設計中邏輯上有什么漏洞,是否設計了對照,等等,讓學生對今后真正的科研就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和直接經驗,對他們今后從事科研工作不無裨益。

  在對研究性學習的研究、探討與實踐中,形成了許多很不錯的教學方式。我們曾參觀過香港大學醫學院的病例討論課,頗受啟發。教師提供幾個病例,讓學生獨立自主查閱大量資料,在課上一起討論,讓學生綜合應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探討疾病的性質、病因、發病機制、治療方法,以及諸多需要綜合考慮的因素,說出自己的見解,教師則提出種種疑難和學生辯駁,氣氛非常熱烈。這種形式不僅大大提高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綜合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鍛煉了學生不畏權威,不盲目信從權威的意識。這 種教學方式也是很值得借鑒的。還有現在各高校都開展的課后學生科研小組,讓學生親自參與到科學研究的過程中,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力,并且在這個過程中更好地內化所學的知識。都是培養學生素質的很好形式。只要牢牢把握住研究性學習的本質內涵,將其貫穿到我們的教學活動中,才能真正在教學中達成“掌握知識、發展能力、陶冶品德”的目標,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肇豐.試論研究性學習.課程·教材·教法,2000,(6):42-45.

  2 吳詠詩.高等學校本科教育面臨的挑戰與改革.高等教育研究,2002,23(2):68-71.

  3 高連玉.研究性學習與素質教育.現代機能開發,2000,(10):9-10.

  作者單位:515041汕頭大學醫學院藥理教研室

  (收稿日期:2004-05-09)

  (編輯維 蘭)



頁:
返回頂部】【打印本文】【放入收藏夾】【收藏到新浪】【發布評論



察看關于《醫學專業課的“研究性學習”》的討論


關閉

網站地圖 | RSS訂閱 | 圖文 | 版權說明 | 友情鏈接
Copyright © 2008 39kf.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醫源世界 版權所有 蘇ICP備2023000612號-9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230864
醫源世界所刊載之內容一般僅用于教育目的。您從醫源世界獲取的信息不得直接用于診斷、治療疾病或應對您的健康問題。如果您懷疑自己有健康問題,請直接咨詢您的保健醫生。醫源世界、作者、編輯都將不負任何責任和義務。
本站內容來源于網絡,轉載僅為傳播信息促進醫藥行業發展,如果我們的行為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收到通知后妥善處理該部分內容
聯系Email:w39kf_admi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