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80-6115(2004)07-0628-01 腸易激綜合征(IBS)患者約占人群的15%左右,臨床上以不規律腹痛腹脹最為常見,常伴隨有腹瀉、便秘或者二者交替出現,排便或排矢后癥狀緩解,可謂“通則不痛”。本文基于腸腔內因素如食物及參與消化過程的內源性物質引起腸道功能的改變,我們選用微生物制劑整......
腸易激綜合征(IBS)患者約占人群的15%左右,臨床上以不規律腹痛腹脹最為常見,常伴隨有腹瀉、便秘或者二者交替出現,排便或排矢后癥狀緩解,可謂“通則不痛”。IBS的確切病因尚不明了,可能是多因素所致的癥候群。本文基于腸腔內因素如食物及參與消化過程的內源性物質引起腸道功能的改變,我們選用微生物制劑整腸生治療IBS,并設立對照組,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用IBS患者90例,整腸生治療組80例,硝苯吡啶對照組10例,平均年齡36歲,病程3個月~16年,臨床檢查無器質性疾病依據,且至少具備診斷標準要求兩項以上。
1.2 方法
1.2.1 診斷參考標準 [1,2] 持續或間斷反復發作達3個月以上的下述臨床癥狀:(1)上腹痛或不適,排便后緩解,或伴有大便次數或性狀的改變;(2)有表現不同的排便不規律,包括:排便次數的改變,大便性狀的改變(硬、松散或水樣),排便感的異常(緊迫感、排便不盡感);(3)大便帶粘液;(4)脹氣或腹脹感。
1.2.2 用藥方法 治療組整腸生每次飯前口服2粒(內含1億U雙歧桿菌),1日3次,溫水送服;對照組硝苯吡啶10mg,1日3次,餐前舌下含服。治療4周后觀察其臨床癥狀及體征進行總結,期間停用其它藥物。
1.3 療效判定 患者自行記錄每天大便的次數、性狀及腹痛腹脹等有關癥狀,每周復診一次。脹痛腹脹消失,日排便1~2次,成形規律者為臨床痊愈;腹痛腹脹減輕,日排便次數較原來減少,但仍多于3次以上,不成形者為顯效;日便次數雖有減少,但仍多于3次以上,不成形,腹痛腹脹癥狀無改變者為無效。
2 結果
整腸生組臨床治愈率為60%,顯效率為35%,總有效率為95%,腹痛腹脹平均消失時間3.5天,便結與稀便或不成形便交替癥狀多在服藥3~5天消失。總有效率為90%,兩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整腸生組未見不良反應。硝苯吡啶組有3例在用藥之初感頭痛、口干,但未影響繼續服藥。
3 討論
人體腸道內寄生著許多細菌,各種菌群之間保持著相對穩定的生態平衡,一旦這種平衡遭到破壞,就有可能導致腸功能紊亂而誘發臨床癥狀。整腸生是經過先進的生物工程優化組合,并進一步馴化的雙岐桿菌,是腸道正常的生理細菌之一,不產生外毒素,菌體分解也不釋放內毒素,口服后能迅速在腸道內定植,建立起生物學屏障,使腸壁免受有害物質侵襲,同時產生大量乳酸與醋酸,直接改善腸道內環境,以維持腸的正常蠕動,并通過以菌制菌的方式有效的阻止致病菌在腸粘膜粘附、生長、繁殖,促使致病菌排除體外以改善人體微生物態環境來發揮生物活力,達到治病防病之功效。作為改善IBS腸道內環境來說,整腸生當為首選藥物。硝苯吡啶為鈣離子拮抗劑,能阻滯鈣離子進入平滑肌細胞內,阻斷興奮—收縮耦聯,具有松弛平滑肌的作用。含服能抑制胃腸蠕動,解除胃腸痙攣性疼痛,從而對IBS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參考文獻
1 陳灝珠.實用內科學.第1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814-1816.
2 潘國宗,曹世植.現代胃腸病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1293-1303.
作者單位:100026北京軍區總醫院分院門診部
(收稿日期:2004-04-25) (編輯劉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