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摘要】 目的 探討2型糖尿病的綜合護理。方法 通過對37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護理觀察,尋找最佳的護理方法。結果 通過綜合護理,病人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和樹立了戰勝疾病的信心。結論 綜合護理是2型糖尿病患者延長生命、提高其生活質量的重要手段。...
糖尿病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一種自身代謝紊亂性疾病,其主要病理變化是胰島素生物活性及其效應絕對或相對不足,葡萄糖在肝、肌肉和脂肪組織的利用減少以及肝糖輸出過多誘發高血糖,而長期高血糖可引起各臟器功能的改變,發生各種并發癥,并且易合并感染,因此對2型糖尿病患者來說,在積極的治療疾病的同時,正確合理的護理顯得尤為重要。
1 臨床資料
根據WHO糖尿病診斷標準,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11.1mmol/L。收集2000~2002年在我院的經臨床確診的2型糖尿病患者37例,血糖9.8~18.1mmol/L,平均12.4mmol/L,其中男19例,年齡57~72歲,女18例,年齡54~69歲,入院時并發泌尿道感染8例,高血壓7例,周圍血管病變3例,視網膜病變5例。
2 護理
2.1 治療過程中的護理 護理人員加強健康宣教,耐心細致地向患者交代清楚各種治療措施的細節,使患者有安全感。對使用口服降糖藥物的病人,叮囑患者按時服藥,對病人講解不同藥物的作用、服用時間及主要的副作用,使病人能積極配合,按時服藥;對使用胰島素治療的病人,應嚴格掌握用藥時間和劑量,并加強巡視,及時發現病人的病情變化,調整用藥量。對有感染的病人,針對病情,及時應用抗生素進行治療,對高血壓病人,進行降壓、降血脂治療等,使病人的血糖和并發癥在短期內得到控制。
2.2 心理護理 2型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病程長、治療復雜,需終身的飲食控制,長期持續的藥物治療,病人易產生緊張、焦慮、悲觀的情緒。再者,糖尿病患者應激能力差,突然的天氣變化、節日聚餐、未能按時進餐、活動量過多、漏服藥物、胰島素未及時注射等均會引起血糖變化。慢性高血糖造成對心、腦、腎等的重要器官的慢性損害,出現并發癥,則病人的心態更加不穩定,易對治療失去信心。作為護理人員,應以視病人為親人的態度,主動關心、體貼和諒解病人,反復地向病人解釋其病情及治療意義,對老年患者,針對其認知能力下降,視力、記憶力差的特點,除反復向患者本人交待外,需向家屬交待清楚。耐心地開導病人,幫助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3 飲食護理 飲食護理是糖尿病患者治療過程中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入院后應實行嚴格的飲食控制,指導病人定時、定量飲食,按病人情況合理分配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并指導病人及家屬學習日常食物熱量的計算、食物的搭配方法、營養的計算方法、低血糖的預防及發生時的處理措施等。
2.4 健康教育 通過健康教育的方式,向病人及家屬介紹 一些糖尿病的基本常識,控制血糖的重要性,常見并發癥的預防。例如糖尿病足的預防,可讓患者每晚溫水泡腳15~30min,每天足部按摩2~3次,每次10min,以促進足部血液循環,改善神經營養,并囑患者穿松軟的鞋襪,勤修剪指甲,注意足部保暖。通過對糖尿病患者認知、態度、理解力的改變促使其行為發生變化,并能得到科學、合理、綜合的治療和管理,提高患者的自身健康維護能力。在同等條件下,經過教育可使糖尿病患者更有效地控制代謝異常,延緩并發癥的發生 [1
] 。
3 討論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已進入了老齡化社會,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在我國已達1%~1.3%,而且隨年齡增長呈不斷上升的趨勢。越來越多的病人需要我們的護理和幫助。傳統的護理模式是以完成任務為中心,它的最大弊端是使護士形成只關心工作,不關心病人的行為模式 [2] 。因此,病人只是被動地接受檢查、治療和護理,其感受、情緒和需求都得不到護理人員的重視。而整體護理是以病人為中心,以現代護理觀念為指導,以護理程序為框架,對病人實施身心整體護理。今天的護士,更是教育者和管理者,不僅精通臨床護理技術,更要懂得心理護理,幫助患者實現最佳的治療目標,最大限度地延緩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范麗鳳,黃艷,黃玉勝,等.216例糖尿病患者接受教育情況初步調查.中華護理雜志,1995,30(5):304.
2 黃津芳,劉玉瑩,鄭欣,等.加強模式病房建設,實現三個根本轉變.中華護理雜志,1998,33(2):92.
作者單位:255300山東淄博解放軍第148醫院護理部
(收稿日期:2004-04-07) (編輯劉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