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為了全面提高化療病人的護理質量,降低靜脈炎的發生率,我們將PDCA循環管理運用在預防化療患者靜脈炎的工作中,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現將具體做法介紹如下。1 現狀調查 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對1997年1~12月在我科住院的化療患者200例進行觀察分析,其中胃腸癌病人112例,肝膽癌病人24例,乳腺癌病人64例。發生靜脈炎病人3......
1 計劃階段(P)
1.1 現狀調查 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對1997年1~12月在我科住院的化療患者200例進行觀察分析,其中胃腸癌病人112例,肝膽癌病人24例,乳腺癌病人64例;穿刺上肢靜脈148例,穿刺下肢靜脈52例;發生靜脈炎病人38例,其中下肢15例,上肢23例。由此可見,化療病人并發靜脈炎的比例較高,不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而且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
1.2 靜脈炎的判定標準 沿靜脈走向出現條索狀紅線,局部組織發紅、腫脹、灼熱、疼痛[1] 。
1.3 分析現狀,找出發病誘因及相關因素 質量管理(QC)小組成員集思廣益,經過充分討論,結合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找出導致化療患者靜脈炎的誘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化療藥物刺激性強,對血管的損傷大。如:長春新堿(VCR)靜脈反復注藥可致血栓性靜脈炎,阿糖胞苷(AraC)靜脈注射局部可有血栓性靜脈炎,應予注意;甲氨蝶呤(MTX)偶見色素沉著、皮炎,嚴重時可產生剝脫性皮炎,應及時停藥 [2] ;絲裂霉素C注射后局部刺激性較大。[3] (2)靜脈回流緩慢和半坐臥位,決定了下肢靜脈炎較多。(3)人體下肢的靜脈瓣最多 [4] ,血流回流最慢,輸液時,液體和藥物滯留于下肢靜脈的時間比滯留于上肢靜脈的時間長,所以易致下肢靜脈炎。(4)我們在追問下肢靜脈炎患者的病史時,發現2例曾有下肢受傷的歷史,其局部的血液循環和抗炎能力比其他病人差。(5)免疫力低下是發生靜脈炎的一個重要原因。①化療患者常有惡心、嘔吐、厭食等胃腸道反應,抗代謝藥物大劑量應用時可出現腹痛、腹瀉、口腔炎及口腔潰瘍 [5] 。②病人因攝入不足和腫瘤消耗能量都有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此時,病人體內幾乎所有的血清補體成分均降低,周圍血中淋巴細胞減少,胸腺、脾臟縮小,淋巴結的副皮質區出現淋巴細胞耗竭現象 [6] 。③免疫力顯著降低,對穿刺所造成的靜脈壁創傷的修復能力和對化學性刺激(藥物引起的)及細菌所致局部炎癥的抗炎能力也隨之降低。(6)護士靜脈穿刺操作粗暴,不注意保護血管以及輸液過程中無菌操作不嚴均可誘發、加重靜脈炎。在以上諸多因素中,QC小組成員一致認為:不注意有計劃的更換注射部位以保護靜脈和化療藥物刺激性較強(應注意充分稀釋)是引起靜脈炎的主要原因。
1.4 制定措施,尋求防治方法 針對易發生靜脈炎的環節制定護理對策。(1)護士必須充分熟悉所用化療藥物的特點及注意事項,對強刺激性藥物如:氮芥、自力霉素、長春新堿、長春花堿、絲裂霉素等,注射前必須將藥物稀釋到規定濃度,注完抗癌藥物后,再注入生理鹽水10~20ml,可減輕藥物對血管的刺激。注射過程中如發現藥物溢出血管外,應立即停止注射或輸液,用生理鹽水10ml、2%普魯卡因2ml、地塞米松15mg混合后注射于外溢血管周圍的皮下組織,劇痛者局部可冰敷,外涂氫化考的松軟膏。1例患者靜注絲裂霉素時輕微滲出,立即采用此法后24h好轉,無并發癥發生。(2)盡量避免選擇下肢靜脈輸液,如特殊情況或病情需要在下肢靜脈穿刺,輸液時可抬高下肢20°~30°,以加快血液回流,縮短藥物或液體在下肢靜脈的滯留時間,減輕其對下肢靜脈的刺激。我們對6例乳腺癌的病人采取此方法,不僅保證了按時完成輸液,而且無一例發生靜脈炎。(3)營養不良、免疫力低下的病人,應加強營養,增強機體對血管壁創傷的修復能力和對局部炎癥的抗炎能力。(4)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靜脈給藥時應制定靜脈使用計劃,注意保護靜脈,不應輕易使用大靜脈,一根靜脈不能連續使用,左右肢體靜脈交替輸藥。輸液過程中,持續熱敷穿刺肢體,特別是用濕熱敷效果最好,每2h1次,每次20min。熱療改善了病人的血液循環,加快了靜脈回流,增強新陳代謝和白細胞的吞噬功能,有助于血管壁創傷的修復,增強了病人局部的抗炎能力。我們對200例病人中98例采用了熱療的方法,無一例發生靜脈炎。(5)穿刺前應詳細詢問四肢外傷史,避免選擇患肢靜脈穿刺。穿刺時應避開關節部位,盡量選擇前臂靜脈,以防藥物溢出、損傷手背、腕部肌腱和韌帶。(6)對已出現靜脈炎的患者應停止注射,抬高患肢,局部用50%硫酸鎂濕熱敷或用中藥如意金黃散外敷或行超短波理療。38例靜脈炎患者經使用此法均于1周內痊愈。
2 實施階段(D)
按照預定計劃、措施及時間安排,小組成員分工實施。(1)召開護士會,教育全體護士增強責任心,自覺執行各項規章制度。(2)加強質量意識教育,使每位護士樹立質量第一的觀念,這是開始全面質量管理(TQC)的思想保證。(3) 明確工作目標,嚴格自覺地按要求執行。(4)QC小組每周活動2次,并定期進行階段性總結。小組成員定期向組長匯報實施過程中的具體情況,組長定期檢查各班措施落實情況。
3 檢查階段(C)
3.1 制訂檢查考核標準 根據計劃要求,結合全院護理工作特點,制訂出全面細致的檢查標準,即嚴禁化療藥物外滲,采取多種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靜脈炎的發生率。檢查內容包括:護士素質、化療藥物知識掌握情況、無菌技術操作執行情況、查對制度、操作規程執行情況、巡視病房情況。
3.2 檢查方法 利用三級醫院質控網進行有計劃、有組織的檢查各班工作。首先QC小組自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QC小組成員直接參與計劃措施實施,每周集體活動2次。病人責任到人,科室形成臨床護士-護理組長-護士長三級網絡系統。下一班護士檢查上一班護士的工作情況,組長負責本組工作情況的檢查,護士長每日晨率領全體值班護士對化療病人進行護理查房,床邊征求病人及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意見,全面了解病人及家屬對護理工作的反映,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4 總結階段(A)
4.1 根據檢查結果進行總結、分析,把成功的經驗和存在的不足,作為推動下一循環的動力和依據。(1)隨機抽查1998年1~12月在我科化療的患者200例,通過運用PDCA管理及加強血管護理方法,結果:196例無靜脈炎發生,1例局部輕度紅腫,3例皮膚色素沉著,無1例發生外滲。(2)各班護士均能嚴格執行各項操作規程及消毒隔離制度。病人的滿意度也由實施前的87%上升到99%。
4.2 鞏固措施 (1)全體QC小組成員從基礎工作做起,扎扎實實地為化療患者做實事。(2)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定期召開QC小組會,總結實施PDCA循環管理的經驗,使質量管理工作更加正規化、制度化,并落實到每一位病人。(3)將執行各項規章制度納入常規化護理操作范疇。(4)選擇新課題進入下一輪PDCA循環。
參考文獻
1 甘蘭君,梅祖懿,林菊英.護理學基礎.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5.
2 張學琦.外科非手術療法.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2,2.
3 江明性.藥理學.第二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10.
4 鄭思競.系統解剖學.第三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246.
5 陸以佳.外科護理學.第二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511.
6 高德彰.外科護理學.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1,48-54.
作者單位:255036山東省淄博市中心醫院
(收稿日期:2004-04-05)
(編輯 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