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摘要】 目的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方法對我區銀川市等10個市、縣1200名孕婦的血紅蛋白進行測定,為摸清我區孕婦貧血的患病情況,制定干預措施,提高圍產期保健質量,提高優生優育水平創造條件。結果 山區農村孕婦盆血患病率明顯高于川區農村(P0。全區不同孕周孕婦盆血患病率差異有顯著性(P0。01),孕28周以后的孕婦貧血......
妊娠期血液系統的生理變化出現生理性貧血 [1] ,因此,一些孕婦的病理性貧血常被忽視。病理性貧血常與胎兒宮內發育遲緩、早產有關,嚴重的貧血可使孕婦分娩后死亡風險明顯增加。
1 材料與方法
1.1 檢查對象 抽樣地區近期未補充過鐵劑的不同孕期的產婦。
1.2 測定方法 統一采血部位為左手無名指,采用氰化高鐵血紅蛋白法。遵循WHO孕產婦盆血診斷標準:血紅蛋白≤110g/L為貧血 [2] 。
1.3 統計學方法 利用EPI16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χ 2 檢驗,P>0.05為差異無顯著性。
2 結果
2.1 基本情況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方法,對我區銀川市、石嘴山市、中衛縣、中寧縣、平羅縣、永寧縣、同心縣、彭陽縣、原州區、海原縣等10個市縣1200名孕婦貧血患病情況進行調查。孕婦年齡15~49歲。城市調查孕婦218例;農村調查孕婦982例;其中少數民族803例,漢族725例。
2.2 貧血地區分布 全區孕婦貧血平均患病水平為24.25%。城市與農村差異沒有顯著性。山區農村與川區農村孕婦貧血患病率差異有顯著性(P<0.01),山區農村明顯高于川區農村。詳見表1。
表1 不同地區孕婦貧血患病情況(略)
2.3 孕婦不同孕周貧血狀況 全區不同孕周孕婦貧血患病率差異有顯著性(P<0.01),孕28周以后的孕婦貧血患病率最高。詳見表2。
表2 不同地區孕婦不同孕周貧血患病情況(略)
2.4 孕婦不同民族貧血狀況 孕婦為少數民族的貧血患病率高于非少數民族組。詳見表3。
表3 不同民族孕婦貧血患病情況(略)
3 討論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我區孕婦貧血為25.39%,不同地區孕產婦貧血患病率中山區農村孕婦貧血患病率明顯高于川區農村,提示降低孕產婦缺鐵性貧血患病率的關鍵一定要作好貧困地區孕產婦缺鐵性貧血防治工作。調查結果還顯示,孕婦貧血患病率隨著孕周的增加貧血患病率也逐漸增高,因此對孕婦的預防性補鐵可從孕12周即開始。少數民族孕婦貧血患病率高于非少數民族組,這可能與少數民族飲食習慣中不吃血制品,很少吃動物肝臟有關。各地區在孕產婦產前檢查過程中應加強孕產婦血紅蛋白的檢測,及早發現孕產婦貧血情況并及時治療原發病,針對不同病情及早補充鐵劑以減少孕期并發癥,保障母嬰健康。
參考文獻
1 曹澤,朗景和,董悅,等.中華婦產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9,572-575.
2 WHO.The management of nutrition in major emergenicies.WHO Geneˉva,2000,16-21.
(收稿日期:2004-06-04)
作者單位:750004寧夏回族自治區婦幼保健院檢驗科
(編輯劉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