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心肌梗死是在冠狀動脈病變的基礎上,發生冠狀動脈血供急劇減少或中斷,使相應的心肌細胞嚴重而持久地缺血所致的心肌細胞缺血性壞死。本研究旨在對不同癥狀心肌梗死病人在不同時期的心理狀態進行調查,并探討如何實施心理護理。1 一般資料 本文對我科2001~2003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進行調查,共40例,均為男性,年齡......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文對我科2001~2003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進行調查,共40例,均為男性,年齡在38~84歲,平均年齡61歲。其中有典型臨床表現和特異性心電圖改變者34例,癥狀不典型但有心電圖改變和心肌酶學變化的6例。經過治療,病人癥狀好轉,心電圖有改善,意識清楚并愿意接受調查者。
1.2 方法 采用自設問卷對不同癥狀的心肌梗死病人在不同時期的心理狀態進行評定。本研究共發放問卷40份,回收40份,回收率100%。
2 結果
不同癥狀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不同時期的心理狀態,見表1。表1顯示,心肌梗死病人在急性期有45%病人表現為恐懼、45%病人表現為緊張、5%病人表現為焦慮;恢復期有10%病人表現為緊張、40%病人表現為焦慮、20%病人表現為抑郁;康復后期還有5%病人存在焦慮、5%病人存在抑郁。
表1 不同癥狀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不同時期的心理狀態(略)
3 心理護理
3.1 病人的恐懼、緊張、焦慮和抑郁程度,可通過觀察、交談或問卷予以評定 當病人出現恐懼、緊張、焦慮、抑郁等情緒障礙時,應耐心的進行解釋性心理治療。及時了解病人的心理狀態,以熱情的態度、溫和的語言、高度的責任心關懷病人,用熟練精湛的技術為其治療,使其心理上獲得安全感和親切感。不失時機的進行心理疏導,消除恐懼、緊張等不良心理。
3.2 松弛訓練 病人存在恐懼、緊張、焦慮、血壓波動、心動過速、緊張性頭痛以及其他與精神因素相關的癥狀時,可使用生物反饋技術進行松弛訓練 [3] ,有利于降低外周交感緊張度,擴張外周血管和冠狀動脈,減輕心血管系統的負擔,安定病人情緒并消除無助感。還可以采用其他放松法:如想象放松法、深呼吸放松法、讀娛樂性刊物、聽音樂等,都可以松弛緊張的心理,改善情緒。
3.3 護士應與病人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耐心傾聽病人的心理感受,讓病人宣泄內心深處的煩悶,消除負性生活事件對病人情緒的影響。指導病人改變認知方式,用辨證方法看待問題,凡事不要只看到消極方面,還應看到積極方面,從而減輕各種刺激對心理的影響,逐步提高心理應對能力和對困難和挫折的承受力。
3.4 制訂詳細的教育方案 一方面,責任護士每天堅持與病人保持積極的情感交流,溝通中漸進的進行健康認知教育,讓病人在寬松的人際關系中增強在隨后治療、護理和健康教育上的信任;另一方面,向患者表示我們非常關注他的健康,并有能力幫助他擺脫疾病困擾,以增強病人信任度和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主動配合治療護理。
4 討論
心與身的關系是互為調節與被調節的關系,心理紊亂必然導致生理障礙。短暫輕度的紊亂是可逆的,強烈持久的心理紊亂終將誘發器官的功能衰竭和病理變化。有研究報告 [1] ,冠心病的發病頻率分布與精神過度緊張密切相關。長期的過度緊張或者神經系統的過度興奮,可引起交感神經-腎上腺系統緊張性增高,血中兒茶酚胺濃度增加,導致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心臟負荷加重。同時還可興奮血小板α受體,使血栓素A 2 合成分泌增加,引起血管痙攣并促使血小板進一步聚集形成血栓。以往研究表明 [2] ,約有2/3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住院期間有情緒障礙。
本文的研究結果顯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性期表現出恐懼、緊張,原因是由于疼痛與氣急引起的瀕死感和無名的威脅;恢復期病人較多考慮疾病的愈后和對今后工作與生活的影響,從而產生焦慮、抑郁情緒;康復后相當長時間內,有的病人仍存在焦慮、抑郁情緒,全神貫注于自己的癥狀,雖然順從康復計劃,但被動依賴、心境低沉、絕望等。這種負性情感,通過大腦多種功能調節植物神經、內分泌系統 和免疫系統而影響心身疾病的發展、轉歸和康復。因此,對心肌梗死病人應進行全方位的診斷治療和整體護理,尤其是心理護理,從而提高病人的生存質量和生存率。
參考文獻
1 楊國杰.冠心病臨床手冊.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21.
2 徐斌.心身醫學.北京:中國醫學出版社,1990,52-70.
3 楊賢菊.心血管病患者伴有焦慮和抑郁時的治療評估.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2,11(3):241-242.
(收稿日期:2004-05-11)
作者單位:137000吉林省白城中心醫院內五科
(編輯李 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