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心理醫學的發展,許多研究表明危重狀態是一動態過程。決定因素在于醫學判斷及護理,對不同轉歸的危重病人心理護理的側重點有所不同,根據其特點我們對61例危重病人進行相應的心理研究及護理,收到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文61例病人,年齡60~75歲。 2 方法 兩組病人根據病情給予對癥......
表1 兩組病人中血壓及心率變化比較 (略)
表1示對照組血壓有極明顯升高,心率加快,是由于緊張、恐懼心理激活交感腎上腺系統,使體內去甲腎上腺素釋放增多,導致心率增快,心輸出量增加,周圍血管收縮,血壓升高。觀察組經心理護理后,病人對自己的病情有所認識,心理應激達到良好狀態,血壓、心率平穩。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 (略)
表2示,兩組結果比較,差異有極顯著性,提示危重病人心理狀態的不穩定性,對療效有一定影響。
3 心理研究及護理
3.1 恐懼心理 所有危重病人都會出現“死亡”這一觀念,多數病人會產生對死亡的恐懼反應,其表現可三種形式:(1)在病情加重時主要集中表現為對疾病預后過分擔心和恐懼;(2)病情減輕時會出現怕被遺棄、被排斥的心理;(3)直接對“死亡”的恐懼是在病人知道治療無望時。護理對處于危重狀態的病人心理照料的第一階段是給予精神支持、積極鼓勵其求生的欲望,在病人能清晰判斷環境時,要用簡單、明確、熱情的語言和行動表達出對患者的尊重、關懷和照顧。實行治療時動作要輕柔,要征求并尊重病人的意見和要求,要盡量滿足其愿望。能康復的危重病人通過這樣的心理支持,以使其在精神上度過難關,在軀體上使抗病機制得以加強。
3.2 焦慮心理 在這一時期,心理護理主要說服、安慰并配合適當的措施 [2] 。對怕孤獨的病人可好言勸慰,并有計劃地安排來訪者的探視,怕失去家庭和朋友可通過勸慰,并適當增加親朋好友的陪伴、精心護理和對病人的高度尊重,可使自我控制能力弱化的情況得到最大限度的補償。
3.3 悲觀抑郁情緒 抑郁是一種悶悶不樂、憂愁壓抑的消極心理。有文獻報道:正常人抑郁狀況的發病率10%~23%,而危重病人由于病情不可逆轉性而引起抑郁癥的發生明顯高于正常人,對疾病的治療是一種負性情緒。心理因素的積極作用可通過神經—內分泌、神經—免疫等途徑調動機體的潛能,可緩解心理應激源的沖擊,喚起病人積極適應應對機制,消除抑郁情緒。
4 討論
有研究證明:長期精神恐懼、情緒激動 [3] 、焦慮等不良心理是危重病人病情加重的心理因素,這種不良的心理狀況易導致交感神經興奮,兒茶酚胺分泌增加,血管收縮壓上升,血小板粘附性與聚集作用增加,導致血管內紅細胞聚集,血粘度明顯增加,形成血栓,加重心肌缺血,引起心絞痛或心肌梗死。現代科學認為許多疾病的根源始于有害的社會因素,一切不良的精神因素都可成為應激源而破壞神經系統的平衡,導致精神—內分泌—免疫系統的異常,引起疾病的發生與發展轉歸。本觀察組通過實施心理護理后病情均有明顯好轉。監護結果表明:危重狀態有明顯改善,恐懼、焦慮抑郁程度明顯減輕。消除恐懼焦慮抑郁情緒,使之在治療中能處于最佳心理狀態,有利于早日康復,從而縮短住院日。因此,研究和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動,并有重點、有針對性進行心理護理,對提高患者自我干預危險因素的行為意識具有重要作用,對增加出院后的適應能力、預防疾病的復發和并發癥的發生也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陳紹建.A型行為核心特征與心血管病的關系.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4,2(增刊):1.
2 陳紫瀛.護理心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149.
3 張明園,任福明.正常人群中的抑郁癥狀的調查和CES-D的應用.中華神經精神科雜志,1987,20(2):67.
作者單位:130021吉林省人民醫院腎內二科(△ 南區)
(收稿日期:2004-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