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社會的進步,醫學模式已由生物型向生物—心理—社會型轉變。在影響健康與疾病的條件中,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會和心理因素。醫護人員的語言對分娩前后產婦的心理影響很大。良好的語言有利于產程進展和產婦身體康復,不良的語言可使產婦緊張、焦慮。...
2 幫助產婦產后指導安心產后休養
胎兒娩出后,產婦均有一種輕松感。此時表現或喜悅、或失望、或悲傷。臨床工作中遇到過一位產婦,產前、產時無高血壓、癔癥、癲癇等病史,產后2h突然出現四肢抽搐,兩眼上吊,口吐白沫,意識喪失,幾分鐘后意識恢復,對抽搐無記憶。究其原因:此產婦為在職職工,計劃外生育一女孩,對新生兒性別不滿意,家庭未及時給予安慰而發病。對于上述心理狀態,醫護人員應及時進行了解,根據不同情況適當做好產婦和家屬的思想工作,共同幫助產婦解除顧慮,安心產后休養,并做好產婦的母乳喂養和避孕指導,為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打好堅實基礎。
3 體會
良好的語言、表情、態度是改善產時緊張心理、產后對性別失望心理的安慰劑。溫和的語言使人有所安慰,堅定的語言使人鎮靜,醫護人員的同情心的自然作用和社會作用的意義也遠較親友為大。伴隨新生兒的誕生,醫護人員尊重熱愛病人,同時也能得到病人的尊重和熱愛。奉獻真情,換回欣慰,分享幸福,讓產婦住院如歸。
作者單位:056500河北省磁縣婦幼保健所
(收稿日期:2004-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