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科自1999年1月~2004年1月共收治慢性盆腔炎50例,采用抗生素輔以中藥外敷、灌腸,治愈率高,方便、經濟、無痛苦,取得滿意療效。1 一般資料 選自本院1999年1月~2004年1月住院確診慢性盆腔炎患者100例,年齡18~45歲,平均年齡34。癥狀為:下腹痛,腰骶部疼痛,經期或勞累后加重,白帶增多或膿性白帶,伴或不伴發熱、不......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自本院1999年1月~2004年1月住院確診慢性盆腔炎患者100例,年齡18~45歲,平均年齡34.13歲。癥狀為:下腹痛,腰骶部疼痛,經期或勞累后加重,白帶增多或膿性白帶,伴或不伴發熱、不孕,婦檢:子宮有壓痛,兩側或一側附件區有壓痛,增厚,可觸及不活動,界線不清的觸痛包塊,伴或不伴盆腔積液。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50例應用抗生素輔以中藥盆腔炎Ⅱ號灌腸,消炎散外敷;對照組50例采用抗生素輔以口服中藥治療。兩組年齡、癥狀、體征無統計學差異。
1.2 方法 [1] 兩組均在應用抗生素(先鋒霉素V5g靜滴,甲硝唑1g靜滴,每天1次)1周(用藥種類、劑量相同)的基礎上,治療組加用中藥盆腔炎Ⅱ號(柴胡、敗醬草、蒲公英、赤芍、桑寄生、續斷、三棱、莪術煎成湯劑100ml)保留灌腸,溫度38℃±1℃,每日1次,10~14天為1個療程,同時用消炎散(大黃、芒硝)調蜂蜜外敷腹痛處,隔日換藥1次,10~14日為一療程,對照組用抗生素加用口服中藥治療,1個療程未愈者,繼續行1~2個療程,無效手術治療。
1.3 療效判定標準 治愈:腹痛消失,白帶正常,婦檢及B超檢查子宮及雙側附件區壓痛消失,盆腔包塊消失;有效:腹痛消失或減輕,白帶正常或接近正常,婦檢及B超檢查子宮及雙側附件區壓痛明顯減輕,盆腔包塊明顯縮小;無效:治療前后癥狀及體征無變化。
2 結果
結果以3個療程統計療效。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略)注:兩組療效比較,P<0.01
3 討論
慢性盆腔炎是婦科常見病、多發病,多為急性期未經正規有效治療而使病程遷延所致,但也有起病較慢,無明顯急性過程,久治不愈,反復發作,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痛苦 [2] 。由于急性期不規則用藥或治療時間不足,細菌產生一定的耐藥性,同時局部炎癥粘連、纖維化,使藥物不易吸收,因此,一般單用抗生素療效不大,需采用全身與局部綜合性治療措施,應用中西藥結合的治療方法,可使療效提高。我科在應用抗生素的基礎上加用中藥盆腔炎Ⅱ號方灌腸,加消炎散外敷的方法,與用抗生素加口服中藥的方法進行比較,治愈率高,經濟、方便,患者易于接受,是一種較好的治療方法。盆腔炎Ⅱ號方灌湯加中藥消炎散外敷提高治愈率的機理 [3,4] 。盆腔炎Ⅱ號方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散結,通過保留灌腸經直腸粘膜吸收后,促使局部血液循環加速,改善細胞營養,提高機體新陳代謝,以利炎癥吸收和消退,又經長時間保留,藥物可充分吸收而發揮藥理作用,從而較快取得治療效果,再加應用消炎散局部外敷,起到消炎散結止痛作用,更加強了療效,提高治愈率,而長期口服中藥,可影響患者食欲,且藥物經胃腸部分吸收后,再經血管重新分布至盆腔,藥量已大大減少。慢性盆腔炎已形成盆腔炎性包塊,如經保守治療無效做手術治療,根據患者年齡、產次、病變程度及全身情況來決定手術方式。
參考文獻
1 鄭守曾.中醫學.第五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187-249.
2 糜若然,瞿全新.盆腔炎的診斷與治療.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1998,14(6):324-325.
3 于大增.盆腔炎中醫中藥治療.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1998, 14(6):325.
4 柯新橋,郝新建.新編婦科秘方大全.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4,48-66.
作者單位:435500湖北省黃梅縣人民醫院婦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