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來,隨著《火葬法》的實施,尸體來源越來越少,作為醫學教育的基本資源—骨骼,更是日趨匱乏,特別是數量多、體積小形態各異的完整手、足骨更是不易獲得和保存,以至于許多醫學院校不得不以模型代替。為了收集有限的完整的手、足骨標本,并盡可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延長使用時間,筆者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一些手、......
1 手足骨的搜集
1.1 挖掘土埋手、足骨
1.1.1 未得到詳細埋葬情況的尸體 挖掘其骨骼時,應先擴大挖掘面積,由周圍向中間慢慢挖掘,當挖到松散的土質時,便要小心,用小型便于挖掘的工具,一點點前進,直到出現未腐化的衣物及骨;然后判斷尸體的體位。先取較大的骨骼,尺橈骨、脛腓骨不要動,清理其表面浮土,判斷手、足骨的具體位置,然后取出比手、足骨面積且深的松散的土,放到干凈的地方,一點一點撿出骨骼、直到不缺一塊為止。筆者曾與市某一人民醫院聯系,挖掘其已埋尸體數具。
1.1.2 熟悉埋葬情況的尸體 現在學校收集的尸體大部分是刑尸和無名尸,對于已腐爛的無名尸、刑尸及尸檢后的尸體不易灌注保存,這些尸體收集來后目的是要其骨骼。在埋葬時,為了將來得到完整的手足骨標本,可用厚塑料袋內套手套包其手足,并固定在一特殊地方,做記號,待挖時直接取出即可,手、足骨完整無缺地留在塑料袋內。挖掘出的手、足骨,用清水沖洗干凈然后放到雙氧水中或用漂白粉漂白,太陽下曬干,涂清漆保存。
1.2 剝離新鮮的手、足骨 對于已腐爛和尸解過的新鮮尸體(未加甲醛灌注),有時在掩埋前,為了早點得到手足骨,可自腕關節和踝關節處剝離,取下手足,然后剝除軟組織,剝離下手足骨,小心去掉骨膜,放在酒精或甲醛種固定、消毒,然后放在太陽下暴曬,表面涂清漆保存。
1.3 剝離灌注浸泡后的手足骨 醫學類院校由于每年都要消耗掉一定數量的尸體來滿足教學的需要。對于已灌注過甲醛的尸體,掩埋后不易腐爛,骨骼不易獲得;為避免浪費,在尸體掩埋或火燒前,取下手足,由于灌注后其軟組織不易清理干凈,可先剝去大部分軟組織,然后放雙氧水中,既漂白、又松解軟組織,再清理骨膜,多次漂白,剝除干凈,放在太陽下暴曬,表面涂清漆保存。
2 手足骨的串制
2.1 細銅、鐵絲串制
2.1.1 常用三線“出”字形串聯法 (1)手骨串連線路:第一條線串連大拇指指骨遠側列腕骨和小指指骨;第二條線串連示指指骨后,返回串小、大多角骨,再串近側列腕骨、鉤骨和無名指指骨;第三條線串中指指骨、頭狀骨和月骨。(2)足骨的串連路線:第一條線串大趾趾骨、內側楔骨、足舟骨、距骨、跟骨、骰骨和小趾趾骨;第二條線串第二趾趾骨、中間楔骨、足舟骨、距骨、骰骨和第四趾趾骨;第三條線串第三趾趾骨、外側楔骨、足舟骨、距骨。
2.1.2 分段組合法 將腕(跗)骨、掌(跖)骨、指(趾)骨各單獨串連成三個獨立體,然后在每個獨立體外側插接銅絲和細鐵絲,連接三個獨立體制成一完整手足骨,將關節面對合整齊。
2.2 膠粘貼法(用白乳膠或502粘合劑) 對于剝離的新鮮手足骨,為了不破壞其骨質和保持關節及骨的真實形態和原有位置,筆者采取用白乳膠或502粘合劑粘合的方法, 把手足骨粘貼在一起,使手足骨連接自然大,作示教用。
2.3 模具拼對法 用新鮮剝離的完整的手足骨串制定型,將表面涂一層硅油,再裹上一層塑料薄膜,將包好的骨懸置于木盒中,灌入加熱熔化的蠟液,待蠟凝固后將骨表面的蠟剝掉,切開塑料薄膜,取出骨,制成蠟模,把串制定型的手足骨單塊分開,按正常位置放入蠟模中,制作完成。可制掌(跖)面觀和背面觀兩種模具,放置手、足骨。
3 手足骨的保護
對于搜集的手足骨,為了防潮、防霉及防磨損,往往先在太陽下暴曬,干燥后,用桐油浸潤,外涂亞光漆(常用醇酸清漆)保護骨質,增加耐磨強度;對于局部破損的骨,則先用雙氧樹脂膠修補;新鮮手足骨粘貼后,可用制作手足形狀的有機玻璃盒盛裝保護。
作者單位:462002河南省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