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科學進步及醫療水平的提高,人類平均壽命不斷延長,老年人口逐漸增加,人口老齡化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一些老年常見病相應增多,在醫療保健工作中,對老年患者的心理護理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三分治療七分護理,筆者在十余年的護理工作中,通過對近2萬人次老年患者的護理,充分體會到,老年患者的心理護理直接影響其治......
2 護理工作中的溝通方式與技巧
2.1 選擇適當的溝通方式 通過評估老人的溝通能力,選擇適當的方式與老人溝通。溝通分為:(1)語言性溝通,護士美好的語言對病人有治療性的效果,可謂良言一句三冬暖,因此護士應注重語言修養;(2)非語言性溝通,亦稱身體語言,包括面部表情、身體姿勢、語言的聲調、聲量、手勢、撫摸、眼神的流露、書寫等,強化溝通效果。
對于視力差的老年患者,應避免或盡量少用非語言表達方式;對聽力下降的老年患者,應面對患者,讓他看到護士的面部和口型,增加身體語言的表達比例,以彌補由于聽力下降引起的溝通障礙。
2.2 注意溝通技巧 護士要關心安撫老年患者,讓其感到溫暖和關注,對患者的反應及時回應,耐心細致傾聽患者意見,對合理要求應及時滿意,若不能滿足的,應耐心地給予解釋,取得患者理解與合作。(1)語速要慢:因為老人反應速度慢,在與老人溝通時,要適當減緩語言速度,說完一句話后給一定的時間讓老人反應,切忌催促,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鼓勵病人多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2)簡短、重復:在與老年患者溝通時,注意語句簡短,一次交代一件事情,以免引起老人的混淆,對重要的事情,要重復交代,直到老人理解,記住為止,必要時可用書面記錄提示或告知其家屬協助老人完成。
2.3 創造一個適宜的溝通環境 如患者適宜的體位,安靜的環境沒有人打斷,時間充裕。
根據老年患者的生理心理特點,有針對性的進行心理護理,能最大限度地滿足患者的需求,解除不良心理因素的影響,調動患者主觀能動性,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促進患者身心康復。
作者單位:250002山東移動通信公司門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