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肝硬化屬中醫“水鼓”、“單腹脹”、“蜘蛛臌”的范圍。肝硬化腹水,病情復雜,治療較難,并非不治之癥。而氣滯、血瘀、停水反過來損害人體的正氣,阻礙肝、脾、腎三臟功能,從而肝硬化腹水形成的原因是在人體正氣虛衰的基礎上氣滯、血瘀、停水。 3 典型病例 例1,患者,男,71歲,2003年“中風”入院治療后右偏癱,在治......
1 病因病機
病因主要是:(1)感受外邪,中醫書中“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于熱”、“雨濕流行,腎水受邪,民病腹滿”是感風寒之邪傳里,寒變為熱,這里所說的“濕氣”“風氣”“風寒之邪”“水毒”都是“外邪”,也是外來致病因,說明本病可以由于感受外邪而發生。(2)飯食不節,中醫書中有“少年縱酒無常、多成水臌”之說,說明飲酒過多也是本病發生的原因。(3)精神刺激:在中醫書中“鼓脹……或由怒氣傷肝,漸蝕其脾,脾虛之極,故陰陽不交,清濁相混,隧道不通”。說明鼓脹的形成,及由于肝氣不舒,橫逆克脾,脾不健運,水濕內停。日欠不化,壅塞中焦,隧道不通,漸成鼓脹。(4)寄生蟲:中醫認為寄生蟲也可以引起本病,因此單腹脹是由蟲而生,又名“蠱脹”。
病機主要是肝、脾、腎三臟的損傷和功能失控;其傳變關系由肝傳脾、由脾傳腎、最后由腎傳心。由于這些臟的相互影響,從而導致血瘀、氣滯、停水;而氣滯、血瘀、停水反過來損害人體的正氣,阻礙肝、脾、腎三臟功能,從而肝硬化腹水形成的原因是在人體正氣虛衰的基礎上氣滯、血瘀、停水。
2 自制方
自制消水丹裝膠囊內服,每天一次,早晨飯后口服、每次0.5~1.5g。
消水丹以甘逐為主藥,甘逐本品味苦能降泄、有毒宜少量用、入肺、腎、大腸經、其性走泄下行,能瀉水逐飲,為瀉水的峻制,有消腫散結,治濕熱腫毒的功效。
使用消水丹攻水,以當天服藥當天大便次數5~7次水樣為好,服藥后大便次數不多或瀉出糞便物非水樣便,系滯不爽,里急后重,形如下痢,則屬無效,應停藥。
3 典型病例
例1,患者,男,71歲,2003年“中風”入院治療后右偏癱,在治療中肝硬化腹水入市人民醫院多方治療無效,因病情嚴重回家準備后事。于2003年8月20日,請余診治,詢問病人病史時家屬說原病歷已經燒毀。病人脈弦大,舌紅、苔薄黃、雙目無神、體質虛弱、腹大腹圍98cm,腹壁青筋暴露、腹背、四肢多處有紅色瘀點,小便不利,大便秘結、下小腹脹痛不適,食少一餐吃半碗稀粥。病人證屬濕熱蘊結、肝火熾盛、三焦失職、水道不利。治療方法:門冬氨酸鉀鎂10ml、肌苷0.4g、維生素C2g,加入10%葡萄糖液150ml中;生脈注射液40ml,丹參注射液6ml加入10%葡萄糖液150ml中靜滴、早飯后口服消水丹1g,晚注射20mg呋塞米;連用3天。家屬訴“每天小便2000ml左右,大便每天4~5次稀水樣便,飲食增進”腹圍92cm。停用消水丹、呋塞米。用上方輸液,添中藥煎服;大黃10g,茵陳蒿15g,甘草5g,山梔子10g,厚樸6g,地龍10g,白芍15g,澤瀉15g,白術8g,白茯苓15g,元參15g。連用5天后,一餐吃有一碗半稀粥,精神大好。停輸液,口服肝太樂、益肝靈、維生素C、螺內酯片、氫氯噻嗪片,用上中藥方煎制加減調理四十多天,肝功能正常,面色紅潤,追訪一年半至今正常。
例2,患者,男,55歲,農民,家屬主訴一年前發病,未到醫院檢查。于2004年6月28日請余診治,病人脈弦大,腹圍96cm,臍凸,腹部拒按,四肢消瘦、下肢凹陷性水腫,舌淡白、舌面罩有白苔、面色青、眼球凹陷、大小便不能控制,行動、呼吸困難、胸悶、性情暴躁、說話聲音可聽清楚、食少只有一餐一碗稀飯、飯后腹脹。治療方法:第1天早飯后7時口服消水丹1.5g,7時30分感覺不舒服,9點大小便同時排泄一次約1000ml,瀉下后好轉,直到下午3點,大小便5次。第2天就診,病人開口說話表達有笑容。同用消水丹1.5g輸液;門冬氨酸鉀鎂10ml、肌苷0.4g,維生素C2g加入葡萄糖液150ml。生脈注射液40ml,丹參注射液6ml加入葡萄糖液150ml靜滴,連用3天后,病人訴3天瀉下大小便有黑色、紅色、黃色驚人之多,瀉后腹軟、呼吸有力,早晚到室外散步,飲食多一半,飯后腹不脹。第5天口服消水丹0.5g,用上方輸液,加煎中藥口服,黃芪30g,地龍10g,大黃10g,甘草5g,木香10g,青皮8g,山梔子10g,茵陳蒿15g,白術15g,白茯苓15g,大腹皮20g,連用5天,到第10天病人主訴食欲大增,感覺食物有香味,大便成條形,身體行走正常。時逢夏收季節,不遵醫囑,二個早晨下田勞動約3h;家屬知道后被批評,并與妻發生口角。隔天后病情發作,下肢水腫至踝上,食不下,腹脹,呼吸急迫,胸悶。病人賭氣不服藥,不治療,追訪十多日后死亡。
4 小結
鑒于以上治療方法和組方供臨床參考,對肝硬化腹水治療短期內效果明顯好,遠期效果有待今后總結。由于醫療技術水平限制,難免有諸多不足之處,誠望同行指正為要。。
作者單位:515561廣東省揭陽市揭東縣地都鎮雙港村第二衛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