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血液分析儀的不斷發展,血小板分析項目已趨多樣化,如平均血小板體積(MPV),血小板壓積(PCT),血小板分布寬度(PDW)在國內外已廣泛應用。血小板計數是臨床反映患者止血與血栓疾病的一種常用指標,也是MPV、PCT、PDW等指標可靠性的基礎。但臨床對血小板計數結果的不穩定反應較大,由于血小板易粘附、聚集以致破壞......
1 材料
1.1 儀器 日本東亞公司生產的Sysmex K-4500型血液分析儀。
1.2 質量控制 實驗室對K-4500儀器固定操作人員進行定期維護、校準,并用質控血液進行監控。
2 誤差原因分析
2.1 操作技術誤差 由于采血不順利或抗凝效果不佳而造成血小板凝聚,因此標本的采集是保證結果準確性的前提。標本放置時間太長(室溫不能超過2h)易產生巨大血小板。血小板易吸附在中性粒細胞及淋巴細胞膜周圍,還可存在于血漿中極微小的纖維蛋白凝塊中,形成巨大血小板,使血小板計數偏低。所以,全血標本需不斷混勻,2h內完成測定。
2.2 儀器的誤差 血液分析儀是利用電阻抗原理計數血小板,血小板的數量變化與體積變化密切相關。血小板體積正常結果即可靠,而異常體積的血小板增多時,血小板結果偏低。儀器不能識別小紅細胞及紅細胞碎片,當被檢測標本存在小紅細胞和紅細胞碎片時,儀器誤將其計作血小板而使計數結果高于樣本的實際值。因此,溶血性貧血患者血液中出現大量的小紅細胞及紅細胞碎片時需通過顯微鏡計數法復核血小板計數。
3 結論
血液分析儀的檢測準確性取決于很多因素,所有影響電脈沖大小及數目的因素都會對血細胞分析儀產生影響。血小板易凝聚、易破壞的特性和諸多因素有關,在使用血液分析儀進行血小板測定時干擾因素多,必須對圖形、數據進行謹慎分析,對于血小板增高或明顯減少的標本必須由顯微鏡計數方法進行糾正。只有在排除其它干擾的情況下,才能使血小板計數結果的可信度提高。
作者單位:037005山西省大同市第二人民醫院檢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