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臨診聽見腰腿痛牽及下肢痛麻者,中醫辨證多為肝腎虧虛、風寒濕瘀痹阻經絡而致,西醫多以腰椎間盤突出(膨出、髓核脫出),壓迫硬膜囊及神經根水腫或腰椎手術后失敗綜合征(FBSS)所致。筆者以中藥熱敷合骶管注藥施治收效甚著,略舉數例與同道研之。腰痛10年,且每遇陰雨寒冷天氣或過勞時腰痛加重,牽及右下肢痛麻,臥床休......
1 病例介紹
例1,男,48歲,干部。腰痛10年,且每遇陰雨寒冷天氣或過勞時腰痛加重,牽及右下肢痛麻,臥床休息后痛減,于1999年10月活動過度致腰腿痛加重,住針灸科手法復位、腰椎牽引、針灸治療,局部封閉施治7天,痛癥無改善。查體:痛苦貌,腰及右下肢活動受限,下腰部壓痛,右下肢直腿抬高達40°,腰椎CT檢查:L 4~5 椎間盤向右后突出5mm,L 5 ~S 1 向后突出6mm,相應硬膜囊受壓變形,L 4~5 側隱窩消失。祖國醫學辨證為:風寒濕瘀痹阻經絡而致。西醫診為L 4~5 、L 5 ~S 1 椎間盤突出癥。予以中藥熱敷置于腰部熱敷1h,每日2次,骶管注藥每周1次,3天痛減,施治3周腰腿痛癥消失,右側直腿抬高80°,活動如常,隨訪至今腰腿無異常。
例2,男,50歲,干部。10年前外傷后腰痛牽及右下肢痛麻,喪失勞動能力。CT檢查:L 4~5 椎間盤突出,行髓核摘除術后,仍腰痛牽及右下肢痛麻,診為FBSS,經多方保守治療痛減,能參加正常工作。1年前因勞動不慎傷及腰部,再次出現腰痛牽及右下肢痛麻,經肌注強痛定,口服芬必得,局部封閉臥床休息45天,效果不佳,經MR檢查及臨床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予以中藥熱敷,每日2次,每次1h,合骶管注藥,每周1次。1周后腰腿痛顯著改善,3周后癥狀消失,恢復正常工作。
例3,男,65歲,農民。因冬季勞動,衣著單薄,休息時突然腰痛牽及左下肢痛不能忍。查體:痛苦貌,強迫體位,左側直腿抬高達40°,屈頸試驗陽性,腰椎CT示L 4~5 椎間盤向左后突出5mm,相應硬膜囊受壓變形,側隱窩消失。祖國醫學辨證:病者老年男性,肝腎素虛,加受風寒濕痹經絡而致。西醫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予以中藥熱敷下腰部,每日2次,每次1h,骶管注藥,每周1次。1周后痛大減,2周后活動如常,直腿抬高達75°,再施治1周而愈。隨訪至今,活動如常,能參加一般體力勞動。
2 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以L 4~5 、L 5 ~S 1 多見。現代醫學認為因腰椎長期負重、運動及急、慢性損傷致椎間盤受到擠壓、牽拉及生理退變,纖維環彈性減退,形成裂隙致髓核突出(膨出、脫出)。祖國醫學認為:該病歸屬“腰痛”、“痹癥”范疇,多因肝、腎虧虛,風寒濕瘀痹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筋脈失養所致 [1]。本文例2為腰椎術后失敗綜合征(FB-SS),有些學者研究認為:椎間盤組織的膠原、糖蛋白和軟骨終板基質具有自身抗原性,腰椎間盤突出癥存在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反應異常,引發自身免疫炎性反應而致腰腿痛癥復發,且手術部位硬膜囊及神經根周圍的纖維化及大量的瘢痕使硬膜囊及神經根周圍的組織、骶棘肌粘連在一起牽拉壓迫神經而引起臨床癥狀,且有側隱窩狹窄或消失及腰椎小關節增生、韌帶肥厚和鈣化之可能。該例腰部再次受傷故臨床癥狀加重。
筆者依祖國醫學“通則不痛”等醫理,予以當歸、川芎、乳香、沒藥、蘇木、年健、地風、狗脊、木瓜、草烏、川烏、透骨草、伸筋草等中藥以棉布包裹煮透溫度適宜時置于腰部熱敷 [2] 。取經皮透入,以活血化瘀、除風勝濕、滋肝補腎,合骶管注藥,其組方合局麻、營養神經、消炎鎮痛。共取消除炎性水腫,改善患處組織的微循環,消除壞死組織,加速組織修復,有望抑制成纖維細胞亢進、膠原合成,使成纖維細胞成熟化、硬化的膠原纖維疏松,從而促進組織修復,加速病變部位肌平衡的建立,以鞏固遠期療效。該治法取中西醫結合收效甚著。本療效機制有待進一步總結探討。
參考文獻
1 黃玉魁,胡茂德,韓希英,等.骶管注藥合中藥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觀察.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1,10(6):367.
2 丁元香,黃玉魁.針刺合中醫熱敷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4,13(20):458.
作者單位:276600山東省莒南縣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