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摘要】 目的 探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二維及彩色多普勒超聲特征。 方法 對17例經手術病理證實的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超聲圖像進行回顧性分析。 結果 彩色多普勒超聲準確診斷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15例,診斷準確率達88%。 結論 彩色多普勒超聲可探及腹壁切口處邊界不清、形態不規則、內部不均質的低回聲腫塊,腫......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993年1月~2004年10月在我院門診和住院手術病理證實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患者17例。年齡21~54歲。17例患者,14例有剖宮產手術史,2例有子宮肌瘤切除史,1例有宮頸癌手術史。彩色多普勒超聲準確診斷15例,漏診2例。15例患者有腹壁切口處腫物區經前腫脹不適,經期疼痛明顯,并有壓痛,經后癥狀消失,但腫塊仍然存在并逐漸增大。2例患者無規律性疼痛,且逐漸加重,并可觸及邊緣不清的質韌腫塊,活動差,有壓痛。
1.2 方法 應用HP4500型及GE Vivid3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為5~10MHz。常規用3.5MHz探頭觀察腹、盆腔臟器有無占位性病灶后,再換用高頻探頭檢查腹壁切口周圍的腫塊。仔細觀察其位置、大小、形態及其內部回聲情況,然后應用彩色血流成像技術觀察腫塊周邊部及內部血流分布情況,并用脈沖多普勒檢測血流類型。
2 結果
腫塊位于腹壁切口處肌層內者11例,皮下脂肪層內者5例,肌層與壁層腹膜之間1例。腫塊最大為4.6cm×3.7cm,最小為1.5cm×1.7cm,且多呈不均質低回聲,形態不規則,邊界欠清,無包膜。2例患者經期檢查內部可見不均勻高回聲,7例患者經前檢查于低回聲腫塊內可見不規則多發小無回聲區,1例低回聲內可見多發點狀強回聲(小鈣化灶)。17例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中,1例右卵巢可見4.1cm×3.9cm的透聲較差的囊性包塊(手術病理證實為巧克力囊腫)。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13例腫塊內部無明顯血流信號,周邊部顯示點狀及短棒狀血流信號,2例內部顯示少許星點狀血流信號,周邊部顯示條狀血流信號,2例內部及周邊均可探及豐富條棒狀血流信號。脈沖多普勒血流信號多呈高阻型動脈頻譜。病理:鏡下均可見肌層或脂肪層內的大片狀及灶狀子宮內膜腺體,其旁圍繞不均勻的間質,真皮內可見淋巴細胞浸潤及含鐵血黃素沉積。有的腺體擴大呈囊狀,囊內含陳舊性出血壞死組織。彩色多普勒超聲正確診斷15例,誤診為腹壁轉移瘤1例,腹壁炎性包塊1例。
3 討論
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是臨床少見病。本病多為醫源種植所致,其發病機制可由1921年Sampon提出的“內膜種植學說”解釋 [2] 。本病常發生于進入宮腔的手術,如剖宮產,肌瘤剔除術等。子宮切開可使子宮內膜散落至切口創面并種植,一旦種植存活,局部的子宮內膜組織在卵巢內分泌激素的影響下,可發生同宮腔內膜相同的增殖期、分泌期、剝脫性出血等變化,從而導致局部腫塊的形成,并伴隨月經來潮時增大、疼痛、甚至破潰出血等體征。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二維超聲檢查,于下腹部腹壁切口周圍顯示邊界欠清晰,外形不規則的低回聲腫塊,邊緣類似浸潤狀,無包膜,其內部呈不均質低回聲或無回聲(見圖1)。腫塊有經前期增大,回聲減弱,經期回聲呈不均勻增強或可見不規則小無回聲,經后期縮小,回聲略增強的特點。彩色多普勒顯示腫塊內部血流信號稀少,周邊部血流信號較為豐富,可呈點棒狀、條狀、分支狀。月經期腫塊增大,周邊部血流信號增多,血管增粗。脈沖多普勒顯示血流信號以動脈頻譜為主,動脈頻譜呈高阻力型。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聲像圖表現并無特異性,因此超聲診斷時,易與類似聲圖像表現的其它腹壁腫塊相混淆,應注意鑒別。1例誤診為腹壁轉移瘤,系因為患者宮頸癌術后,沒有子宮切開病史,腫塊較大,形態不規則,無包膜,呈浸潤狀生長,腫塊周邊及內部可見豐富血流,RI為0.54。1例誤診為腹壁炎性包塊,系因腫塊表面皮膚略紅腫,隨月經變化不大,且持續性疼痛,壓痛更明顯,其內部有周邊可見豐富血流信號,RI為0.71。因此,我們認為病史不符或圖像周期性變化不大,難于與腹壁其它腫塊鑒別者,選擇超聲引導下穿刺組織活檢也是準確診斷的較好方法。
綜上所述,結合病史,彩色多普勒超聲是診斷腹壁切口處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有效方法。
(圖1見封三)(略)
參考文獻
1 樂杰.婦產科學.第五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387.
2 陳忠年,杜心谷.婦產科病理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219.
作者單位:163316黑龍江省大慶市人民醫院功能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