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幾年來,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老年人患腦血管病的人數越來越多,其特點是發病快,死亡率高,嚴重的危害人的生命和健康。筆者從事內科護理多年,在治療過程中,觀察到部分患者往往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如果忽略了恢復期的心理護理和被動肢體功能訓練,常會促使腦血管意外再次發作,而且影響到預后。 1 腦血管疾......
2 心理護理
經多年臨床實踐證明,對性格開朗型的患者,由于病情較輕,醫生護士配合的較好,在治療和護理中比較順利,成功率高,治療效果較好。驚恐焦慮型的患者,對自己的病情不能正確的估計,情感失控,表現極為復雜的心理狀態和情緒的改變。對這部分病人,我們一般采取積極勸導,要患者樹立同疾病做斗爭的信心,多和病人談心,通過心理咨詢,去了解每個病人的愛好和需求,性格特點,思想情緒,并對每位患者認真分析病情變化,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以便因勢利導,消除不良影響,同時護理人員必須要用誠摯而富有同情心和說服力的語言進行疏導、解釋、安慰。要讓病人盡情傾訴苦惱,這樣有利于病人疏泄緊張心理,對病人多巡視,多詢問,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盡量滿足病人的要求。并積極向病人做好宣傳工作,正確認識腦血管意外康復過程,與病人溝通思想,在此基礎上,護士言行、表情、神態都要特別注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發揮主導作用,從而使腦血管疾病恢復期的病人感覺到滿足和充實。對消極悲觀的患者,除給予撫慰外,還要盡力為病人解決實際困難,做多種思想工作,多給以鼓勵勸導,使他們看到光明的一面,即使病人好轉甚微,也要給以肯定,使他們樹立起堅強的戰勝疾病的信心。
3 對腦血管肢體后遺癥的護理
首先應在良好的心理狀態下進行肢體被動訓練,同時,應本著活動充分、合理、訓練適度、循序漸進,幅度由小到大,時間由短到長,肢體關節先近后遠的原則,有計劃的進行,必要時協同病人家屬共同參與,幫助病人堅持肢體功能訓練和正常體位訓練,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和營養狀態,有效促進后遺癥的康復,同時還可以對大腦形成反饋刺激,可使腦內殘存的神經元恢復功能和擴大支配區,促使癱瘓的肢體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復。對情感失控或有精神癥狀病人,可制訂行為心理治療計劃,提高病人自我調節和控制能力,有計劃的逐漸增加其活動量,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由床上活動到床下活動,再由室內到室外,使病情逐漸好轉,機體功能逐漸康復。
4 討論
我院自2001年3月~2004年5月共收治了腦血管病人204例。治療及時,護理措施得當,無一例關節發生攣縮,有126例都能自理生活,部分患者生活自理稍差。實踐證明,對腦血管恢復期的護理,單憑心理護理還不夠,在病情允許下,同步實施被動肢體運動訓練很重要。事實說明我們的護理是正確的,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值得引起臨床重視推廣。俗話說,三分治,七分養。也就是說,治療僅是一部分,訓練對于恢復肢體功能也是重要部分,對于每個腦血管病人來說,預后是否理想,護理是關鍵。
作者單位:272600山東省梁山縣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