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合作平臺 > 在線期刊 > 中華醫學研究雜志 > 2005年第5卷第6期 > 中西醫結合 > 血塞通注射液穴位注射配合針灸治療中風偏癱療效觀察

血塞通注射液穴位注射配合針灸治療中風偏癱療效觀察

來源:INTERNET 作者:佚名 2005-7-26

摘要: 【摘要】 目的 觀察血塞通注射液穴位注射配合針灸治療中風偏癱的臨床療效。 方法 將68例患者分兩組運用不同藥物穴位注射配合針灸治療,治療組46例,應用血塞通注射液。對照組22例,應用維生素B 1 注射液和維生素B 12 注射液。 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8%,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7%。...


  【摘要】 目的  觀察血塞通注射液穴位注射配合針灸治療中風偏癱的臨床療效。 方法  將68例患者分兩組運用不同藥物穴位注射配合針灸治療,治療組46例,應用血塞通注射液;對照組22例,應用維生素B 1 注射液和維生素B 12 注射液。 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8%,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7%;從患者肌力恢復程度上,治療組有效率為93.48%,對照組有效率為77.27%,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P<0.01)。 結論  血塞通注射液穴位注射配合針灸治療中風偏癱療效明顯優于維生素B 1 注射液和維生素B 12 注射液。
      
  【關鍵詞】  血塞通注射液 穴位注射療法 針灸療法 中風偏癱
     
  筆者自2000年7月~2002年7月采用血塞通注射液穴位注射加針灸治療中風偏癱68例,療效顯著,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68例均為中風偏癱患者,治療組46例,男38例,女8例,年齡最小40歲,最大68歲,病程最短半個月,最長2年;對照組22例,男16例,女6例,年齡最小46歲,最大66歲,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8個月。均為單側偏癱,均由CT確診。臨床表現:單側肢體活動受限,肢體無力,語言蹇澀,口眼斜,舌體不正,患側頜唇溝變淺,額紋變淺或消失,重者閉眼露睛,并伴有患側手足浮腫,氣短或腰膝酸軟。肌力治療組0°3例,Ⅰ°4例,Ⅱ°30例,Ⅲ°4例,Ⅳ°5例;對照組0°1例,Ⅰ°8例,Ⅱ°6例,Ⅲ°4例,Ⅳ°3例。肌張力略高或正常,肌健反射略強或正常,病理反射陰性。

  1.2 治療方法
   
  1.2.1 穴位注射療法 治療組為血塞通注射液0.2g(4ml);對照組維生素B 1 注射液100mg(4ml)、維生素B 12 注射液500μg(1ml)。穴位:上肢患側肩、曲池、手三里、陽池、外關、合谷;下肢患側環跳、伏兔、風市、梁丘、陽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侖,每日或隔日一次,每次穴位4~6穴,每穴注入1ml,10次為一療程,療程結束,中間停5天,繼續行第二療程。
   
  1.2.2 針灸療法 常規取穴:偏癱患者上肢取肩、臂、曲池、手三里、外關、陽池、陽溪、合谷、八邪;口角斜取患側地倉;頭針選對側運動區及足運感區,失語者配語言區。
    
  配穴:如病側經筋屈曲拘攣者,肘部配取曲池,腕部取大陵,膝部取曲泉、踝部取太溪,足外翻配取昆侖、申脈。針刺手法:早期針刺患側,病久針刺雙側,健側、患側交替針刺,均采用平補平瀉,留針30min,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中間休息3~5天。電針效果更佳,一般取上下肢穴位2~4對,采用斷續波,電流刺激逐漸加強,通電約30min。特殊部位的穴位,如廉泉,可采取針刺強刺激,不留針,影響吞咽功能。頭針多采用快速捻轉法,捻轉約1min,間隔10min繼續捻轉,一般捻轉3~4次,邊捻轉邊活動患肢效果更佳。

  2 結果
    
  2.1 療效標準 痊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功能完全恢復正常,肌力在Ⅴ°以上,能夠生活正常自理;顯效:臨床癥狀、體征大部分消失。肢體功能活動基本恢復正常,肌力明顯改善,生活能夠部分自理;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減輕,肢體功能活動部分恢復;無效: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無改變。治療3個月為總結階段。
   
  2.2 治療結果 對68例患者治療3個月療效進行分析,結果見表1和表2。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略)

  注:兩組比較,P<0.05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肌力的恢復比較(略)
 
  注:兩組比較,P<0.001
    
  3 討論
    
  中風又名“卒中”是一種常見的急性疾病,患者大部分為中、老年人。本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斜,半身不遂、語言不利,或不經昏仆而僅以僻不逐為主癥的一種疾病。本病發生的病因,歷來醫家立論不盡相同,綜合前人對本病的論述,認為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氣血虧虛,與心、肝、腎三臟陰陽失調,加之憂思惱怒,或以勞累、房勞等因,以致氣血運行受阻,肌膚筋脈失于濡養;或陰虧于下,肝陽暴張,陽化風動,血隨氣逆,挾痰挾火,橫竄經絡,蒙蔽清竅而成。風病多犯陽經,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陽明經氣血通暢,正氣得以扶助,使機體功能逐漸恢復。根據上下肢經脈循環路線的不同,分取手足陽經(如陽明、太陽、少陽)的穴位,具有調和經脈,疏通氣血,曲池為手陽明經合穴,陽明行于三陽之間,四肢為陽,曲池穴為治上肢偏癱的主要穴位,常與手三里、肩、合谷配合治療上肢不遂,足三里為足陽明經之合穴,常配合環跳、伏兔、梁丘、解溪、陽凌泉治療下肢癱瘓。對于病側經筋屈曲拘攣關節強直者,表現出陽緩而陰急,常配合陰經穴位,陽病取陰之意。配合頭針及電針治療半身不遂效果較好。
   
  應用水針治療偏癱,筆者臨床觀察到,血塞通注射液明顯優于臨床常用的維生素B 1 注射液和維生素B 12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主要成分為三七總皂甙,其功能為活血祛瘀,通脈活絡,主要用于中風偏癱瘀血阻絡癥,本癥病因多為平素氣血虧虛,氣血運行受阻。血塞通注射液穴位注射合并針灸治療中風偏癱,值得臨床探索推廣。
   
  作者單位:271601山東肥城山東聚源礦業集團有限公司醫院



頁:
返回頂部】【打印本文】【放入收藏夾】【收藏到新浪】【發布評論



察看關于《血塞通注射液穴位注射配合針灸治療中風偏癱療效觀察》的討論


關閉

網站地圖 | RSS訂閱 | 圖文 | 版權說明 | 友情鏈接
Copyright © 2008 39kf.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醫源世界 版權所有 蘇ICP備2023000612號-9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230864
醫源世界所刊載之內容一般僅用于教育目的。您從醫源世界獲取的信息不得直接用于診斷、治療疾病或應對您的健康問題。如果您懷疑自己有健康問題,請直接咨詢您的保健醫生。醫源世界、作者、編輯都將不負任何責任和義務。
本站內容來源于網絡,轉載僅為傳播信息促進醫藥行業發展,如果我們的行為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收到通知后妥善處理該部分內容
聯系Email:w39kf_admi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