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摘要】 目的 研究溶血培養法與細菌L型檢出之間的關系。方法 對本院2002~2004年210份腎病患者血液分別進行常規血培養與溶血培養法血培養,觀察血培養的細菌L型的陽性率。結果 常規法血培養中陽性率為1。4%(3/210),溶血培養法陽性率為48。...
【摘要】 目的 研究溶血培養法與細菌L型檢出之間的關系。方法 對本院2002~2004年210份腎病患者血液分別進行常規血培養與溶血培養法血培養,觀察血培養的細菌L型的陽性率。結果 常規法血培養中陽性率為1.4%(3/210),溶血培養法陽性率為48.5%(102/210)(P<0.05),差異有顯著性。結論 溶血培養法能提高細菌L型檢出。
【關鍵詞】 血培養; 溶血培養; 細菌L型; 陽性率
Application of hemolytic culture in bacterial-L-form’s test
LI Yan,JIANG Han-mao.Youzhou People’s Hospital,Hunan 425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 of hemolytic culture and bacterial-L-form’s test.Methods We collected 210 specimens of our hospital patients with renal disease from 2002~2004,then tested by hemolytic culture and routine blood culture respectively,and investigated the positive rate of bacterial L form.Results In routine blood culture,the positive rate is 1.4%(3/210),and in hemolytic culture,is 48.5%(102/210)(P<0.05),showing significant difference.Conclusion Hemolytic culture can ascend the test rate of bacterial L form.
【Key words】 bacterial L form;blood culture;hemolytic culture;positive rate
臨床上隨著抗生素的應用,腫瘤發生、器官移植、感染性疾病的發生越來越多,而致病原的檢出對疾病診斷與臨床擬定治療方案有著重要依據。致病原中尤其以細菌感染為多,普通細菌在一般實驗室可以培養確定,但是細菌受到物理、化學、生物等外界因素的作用,引起細胞壁部分或全部喪失而細胞膜完整,而其形態常呈現高度多形性改變,這種細菌特稱為L型,L型菌的形成皆是由于合成細胞受阻或因細胞壁受損害而形成無壁,但保留著完整的原漿膜,在一定的條件下不影響其生存及生殖,但不能保持其固有形態而成為形態多樣的變異菌,它仍保持著細胞壁的前體,就保存了復原能力,在10%~20%滅活血清高滲培養基中生長良好[1~5],在實驗室里對如何提高血液中細菌L型的檢出率,我們對培養法進行了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2~2004年收入我院腎內科腎病患者的210份血液培養標本,男97例,女113例,年齡34~62歲,慢性腎盂腎炎38例,慢性腎小球腎炎44例,慢性腎功能衰竭128例。
1.2 試劑與材料 BACTEC9050血培養瓶、高滲培養瓶、血平板、L型平板、真空采血針管及藥敏紙片(均購自杭州天和微生物試劑有限公司)、MH培養基、無菌生理鹽水、無菌蒸餾水、無菌肝素抗凝管、無菌吸管(以上均自備)。
1.3 方法 (1)抽取患者一份5ml血置于血培養瓶于BACTEC9050上作常規血培養,在其報警后進行轉種血平板,進行細菌鑒定;(2)同時抽取1ml血加入無菌肝素抗凝管內,經3000r/min離心5min,吸去血漿后加入5ml無菌蒸餾水,混勻,立即倒入5ml高滲培養液內35℃培養。(3)當培養瓶出現微混濁或有沉淀生長或管壁有顆粒時進行轉種,轉到血平板,L型平板里,并進行涂片染色。(4)血平板上可長可不長細菌,L型平板上可見典型性油煎蛋樣菌落,G型(顆粒型),F型(絲狀型)三種,結合細胞壁染色并進行藥敏試驗時返祖確證確定為L型細菌。
1.4 統計學方法 對數據進行χ2檢驗。
2 結果
見表1。
表1 210份血培養結果(略)注:行χ2檢驗,χ2=124.45,P<0.05
3 討論
細菌L型在機體內形成后,可在各種組織或細胞內潛伏存在,從血液、胸腹水、胸腔積液、呼吸道等標本中均可分離出細菌L型,其感染的臨床表現無明顯特異性,多呈慢性遷延、反復發作,像泌尿系統慢性感染、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布魯氏菌感染、風濕熱、慢性化膿性骨髓炎等,并常在應用某些抗菌藥物過程中發生[6]。因此,提高細菌L型的檢出率越來越引起關注和重視。在本實驗中我們在排除環境污染可能后有針對性地對腎病患者血標本用溶血法培養與常規血培養對細菌L型的檢出率作了比較。溶血培養法對血液中紅細胞進行裂解,釋放出其內的大量的L型細菌,檢出率明顯高于常規血培養,由此推測血漿里有可能有某種抑制物質的存在,使得常規血培養對L型細菌的檢出率不高[7],而且L型細菌胞膜內因蛋白質含量較高導致滲透壓高于胞膜外引起形態變異,培養中需要一定的高滲環境才能保持一定的細菌形態,這點也限制了常規血培養的檢出率,在臨床感染反復感染病例中,血標本受環境污染的幾率較少,因此對血標本采用溶血培養法,將較大程度提高細菌L型的檢出率,對于臨床及醫院感染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 徐志學.細菌L型及其檢驗.臨床檢驗雜志,1987,5:135.
2 陳聰敏. 細菌的L型. 國外醫學·微生物學分冊,1979,1:19.
3 俞樹榮. 微生物學和微生物學檢驗.第二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3-14.
4 Domingue.Gj.Cell.Wall-Deficient Bacteria (Basic prineiples and sign ificance).London,1982.
5 潘立民,林特夫. 細菌L型敗血病的診斷和治療. 中華傳染病雜志,1987,5:129.
6 劉錫光.現代診斷微生物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984-1008.
7 賈繼輝.我國L型細菌研究的主要成果及亟待解決的問題. 中國微生態學雜志,1998,10(44):1.
(編輯:秋 實)
作者單位: 425000 湖南永州,永州市人民醫院新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