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摘要】 目的 探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臨床分析。方法 我科于2000年5月~2005年4月共收治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IM)25例,發病年齡30天~12歲,以學齡前及學齡兒童多見(占68%)。結果 患兒具有典型的臨床表現:發熱、咽峽炎、頸淋巴結及肝脾腫大、皮疹、雙眼瞼浮腫及外周血中出現大量異型淋巴細胞等,其中雙眼瞼浮......
【摘要】 目的 探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臨床分析。方法 我科于2000年5月~2005年4月共收治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IM)25例,發病年齡30天~12歲,以學齡前及學齡兒童多見(占68%)。結果 患兒具有典型的臨床表現:發熱、咽峽炎、頸淋巴結及肝脾腫大、皮疹、雙眼瞼浮腫及外周血中出現大量異型淋巴細胞等,其中雙眼瞼浮腫9例,發生率36%。結論 提示雙眼瞼浮腫為IM的重要體征之一。并有其他系統受累征象,如肺炎、蛋白尿、心肌損害及腦炎等,預后良好。
【關鍵詞】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IM); EB病毒(EBV)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IM)是EB病毒所致的急性傳染病,各年齡組均可發病。以發熱、咽峽炎、淋巴結及肝脾腫大以及外周血中出現大量的異型淋巴細胞為其特征。臨床表現復雜多樣而無特異性,全身多系統均可受累。我院2000年5月~2005年4月共收治IM患兒25例,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男16例,女9例,男女之比為1.8:1。年齡30天~12歲,其中30~38天2例,1~4歲6例,~7歲9例,~12歲8例。所以病例均符合吳氏等提出的診斷標準[1]。
1.2 臨床表現
25例均有發熱及咽峽炎;頸淋巴結腫大22例;輕至重度肝脾腫大15例;單純脾腫大1例;皮疹3例;雙眼瞼浮腫9例。合并肺炎8例;SGPT增高3例;心肌酶改變6例;蛋白尿7例;腦炎1例。
1.3 實驗室資料
1.3.1 外周血象
白細胞8.4~24.0×109/L,淋巴細胞50%~82%,異型淋巴細胞0.11~0.68。
1.3.2 嗜異性凝集試驗(HA)
≥1:112者15例,>1:56者3例,=1:56及陰性者7例。以上HA結果未經豚鼠腎吸附。
1.3.3 抗EB病毒抗體
HA=1:56及陰性7例VCA-Ig A均為陽性。
1.3.4 肝功能檢查
3例SGPT增高,36~112U/L(我院參考值為25U/L)。
1.3.5 心肌酶譜
本組患兒共查13例,6例異常,其中1例有乏力、精神萎靡、胸悶等癥狀。
1.3.6 尿常規
7例蛋白尿(±~++),1例出現浮腫、血尿、少尿、血壓升高等。
1.4 治療與轉歸
所有病例均采用對癥、支持治療及丙種球蛋白或免疫球蛋白靜脈注射,積極治療合并癥。所有病例均治愈且無后遺癥。
2 討論
IM早期癥狀輕且無特異性而易被忽略,比較IM各種臨床表現的發生率依次為發熱、咽峽炎、頸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及皮疹,IM還可出現雙眼瞼浮腫,有文獻報道雙眼瞼浮腫發生率為45.8%,較皮疹高[2],本組發生率為36%,亦高于皮疹,我們認為雙眼瞼浮腫是IM重要體征之一,有較重要的臨床意義。外周血異型淋巴細胞絕對值增加是IM的特征性表現,外周血淋巴細胞在發病4~5天后才逐漸增多,而異型淋巴細胞則在病程2~3周才達0.10以上,本組8例患兒初診外周血象中未發現異型淋巴細胞,故對疑似IM患兒,應反復多查外周血象,以增加檢出異型淋巴細胞的陽性率。IM可致全身多系統受累,本組發生率依次為肺炎、蛋白尿、心肌酶改變、SGPT增高、腦炎,治療中我們均采用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或免疫球蛋白抗病毒、增加機體免疫力,以及對癥、支持治療,取得較好療效,所有病例均治愈。
IM是小兒期EB病毒引起的常見病,以學齡前及學齡兒童多見,本組占68%,雖預后較好,但仍給患兒生活和學習帶來不利影響,我們應提高對IM的重視,盡早確診,積極治療,控制合并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吳梓梁,鄒亞偉.小兒EB病毒感染.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4,9:336.
2 劉莉,李成榮.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伴眼瞼浮腫33例臨床分析.臨床兒科雜志,1992,10:267.
作者單位: 435100 湖北大冶,大冶市人民醫院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