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先天性梅毒又稱胎傳梅毒,是梅毒螺旋體由母體通過胎盤進入胎兒血循環所致的梅毒。其臨床表現可因母體體質,受感染程度、胎次、胎兒受感染時胎齡等情況的不同而表現得甚為復雜,故護理難度較大。現將本院從2005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22例新生兒先天性梅毒的護理經驗報告如下。3例見明顯梅毒性天皰瘡。...
先天性梅毒又稱胎傳梅毒,是梅毒螺旋體由母體通過胎盤進入胎兒血循環所致的梅毒。近年來隨著性傳播疾病在我國的蔓延,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其臨床表現可因母體體質,受感染程度、胎次、胎兒受感染時胎齡等情況的不同而表現得甚為復雜,故護理難度較大。現將本院從2005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22例新生兒先天性梅毒的護理經驗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男13例,女9例,早產兒5例,足月兒17例。入院時胎齡1天9例,3~5天22例。出生體重最大3600g,最小1500g。
1.2 臨床診斷標準及診斷方法 主要根據母體病史、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及X線檢查進行綜合分析[1]。22例患兒母親均有性病史,母親血清反應強陽性;本組患兒血RPR及TPHA檢查均陽性;均有皮疹,肢端掌跖脫皮;3例見明顯梅毒性天皰瘡;11例有肝脾腫大、貧血;18例有不同程度的骨損害。
1.3 治療原則 明確診斷后應及時、足量、規則治療,越早治療效果越好。藥物首選青霉素,5萬u/kg體重,每8h一次,共10~14天。療程結束應在2個月、4個月、6個月、9個月、12個月時追蹤監測VDRL試驗結果[2],直至其滴度持續下降或陰性,治療結束還應作2年以上隨診觀察是否有血清復發或臨床復發。如青霉素過敏可選用紅霉素治療。
2 護理
2.1 注意病情觀察 本病累及心、肝、肺、骨骼、血液等多個系統。因此,應注意觀察生命體征變化,患兒反應,有無發熱,梅毒疹,有無神經系統癥狀。如有異常,及時報告醫生處理。
2.2 做好消毒隔離工作,防止交叉感染 (1)住單間病房,體溫計、吸痰器、聽診器等專用,使用過后用1:100施康液消毒后清洗。(2)治療和換藥用一次性物品、污染敷料應裝雙袋標記,送出焚燒。患兒所用的包被、衣服全部用1:100的施康液浸泡清潔后高壓滅菌。(3)工作人員在進行診療護理時要戴手套、口罩及隔離衣,治療護理完以后及時脫手套洗手,禁止給使用過的注射器套上針套,做好自身防護,防止刺傷自己。
2.3 皮膚護理 全身皮膚無破潰者可每天沐浴,有破潰者嚴禁沐浴,給予透氣柔軟的衣褲、尿布,破潰處可以用3%雙氧水清洗后涂百多邦軟膏,剪去患兒指甲,防止抓破皮膚,不可強行撕去翹裂皮膚,讓皮損自然脫落。
2.4 眼部護理 并發先天性梅毒性角膜炎的患兒眼部較多膿性分泌物,本組患兒眼部分泌物均較多,予生理鹽水沖洗結膜囊后,再予泰利必妥眼藥水滴眼,每天4~8次。
2.5 骨損害的護理 胎傳梅毒的新生兒骨膜炎、軟骨炎發生率高,輕者出現疼痛,嚴重者可有劇痛、骨質疏松和干骺分離,以致假性癱瘓。因此,檢查和護理時動作輕柔,用力適度,以免引起病理性骨折。
2.6 合理喂養 合理的營養支持對于患兒的康復很重要,可根據患兒耐受情況逐漸增加或隨時調整奶量,耐心喂養。對吸吮能力差或不能吸吮者可用胃管喂養,必要時靜脈營養支持。本組3例患兒給予胃管喂養。
2.7 出院健康宣傳 向家長強調定期隨診、復查的重要性,告知患者家屬梅毒的生物性特性、傳播途徑、防治措施等。患兒出院屬于臨床治愈,并未達到梅毒生物學治愈標準,交待家長第1年須每3個月檢查1次,第2年每半年檢查1次,第3年末檢查1次,同時復查皮膚、骨骼、肝膽淋巴結和RPR,以判斷遠期效果。
【參考文獻】
1 袁壯,薛辛東.兒童急重癥與疑難病例診治評述.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60-65.
2 金漢珍.黃德民,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303.
作者單位:310003 浙江杭州,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
(編輯:秋 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