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經外周靜脈中心靜脈插管(PICC)可應用于多種疾病,能滿足各種輸液要求。本院于2004年6月~2006年8月對28例胃腸道手術患者實施PICC,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2 結果 本組PICC導管留置時間18~62天,平均22天,治療過程中發生靜脈炎3例,導管堵塞2例,其余23例病人PICC治療過程均滿意。 3 護理 3。...
經外周靜脈中心靜脈插管(PICC)可應用于多種疾病,能滿足各種輸液要求。本院于2004年6月~2006年8月對28例胃腸道手術患者實施PICC,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28例,男21例,女7例,年齡36~71歲。所有病人均經病理證實為胃腸道惡性腫瘤,其中胃癌20例,大腸癌8例;合并原發性高血壓6例,2型糖尿病2例。
2 結果
本組PICC導管留置時間18~62天,平均22天,治療過程中發生靜脈炎3例,導管堵塞2例,其余23例病人PICC治療過程均滿意。
3 護理
3.1 置管前護理 置管前向患者及家屬說明置管的優點,建立PICC管理檔案,并向病人說明該治療過程中有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及應對措施,解除病人的思想顧慮。
3.2 置管后護理 穿刺成功后以透明敷貼固定導管,用20ml 1000u/ml肝素溶液沖洗并封管。(1)保持導管通暢:每天輸液結束后用20ml生理鹽水脈沖式沖洗導管,或用40ml濃度為100u/ml的肝素鹽水正壓封管,減少堵管的幾率。(2)更換敷料:每3天更換一次敷料,更換時要自上而下拆除原有敷料,檢查穿刺點有無紅腫、滲血。再次洗手,打開無菌換藥包,戴好無菌手套,用酒精和碘伏清潔皮膚各3次,消毒面積直徑約20cm。待碘伏干后貼好新貼膜[1]。更換敷料時要嚴格無菌操作,當發現有敷料潮濕、脫落時,應及時更換。(3)更換肝素帽:一般7天更換1次。更換時先打開肝素帽包裝,用生理鹽水沖洗肝素帽,消毒連接處。(4)拔管護理:導管拔除時應從穿刺部位緩慢拔出,拔管后立即給予局部壓迫止血,用無菌敷料覆蓋,每24~48h換藥1次,直至創口愈合。
3.3 合并癥護理 (1)靜脈炎。表現為皮膚進針處沿靜脈走行紅腫,皮膚質地較硬。應立即給予熱敷,患處輕微活動或及時拔出針頭,周圍應用50%硫酸鎂濕敷,針眼處用碘伏棉球消毒。(2)導管堵塞或凝血:常見導管堵塞原因為血凝塊堵塞,另外行靜脈高營養時部分營養物質可粘附于管腔內壁,導致堵管。為避免血凝塊堵塞,輸液過程中應密切注意管道銜接處有無脫落。此外,一些成分粘稠的液體易在管壁沉積,發生管內堵塞或凝血,輸液完畢后用生理鹽水沖凈導管。封管時動作要快速,以免時間過長造成管內凝血[2]。(3)導管滑脫:常見原因為導管固定不妥、患者意外拔脫或用力咳嗽致導管外退。為防止導管滑脫,可采用以下措施:①加強巡視,做好床邊交接班,將導管體外部分的刻度列入交接班內容,及時確認導管有無移位。②固定導管,適度按壓。除穿刺點用敷貼固定外,距穿刺點5cm處再用膠布固定,避開關節凹陷處。
4 討論
PICC應用于胃腸道手術患者,可較長時間保留輸液管道,避免反復穿刺給病人帶來的痛苦。胃腸道手術術后,部分患者需做TPN治療,輸液量多,且液體濃度及滲透壓大,由周圍靜脈輸入時易引起血栓性靜脈炎;而經PICC輸入,液體直接進入中心靜脈,減輕了高滲物質對血管內膜的損害,避免了血栓性靜脈炎的發生。胃腸道惡性腫瘤病人術后需做靜脈化療,應用PICC技術大大減輕了化療藥物對血管壁的損傷。PICC操作簡單,但操作過程中應嚴格無菌觀念,護理人員應熟悉PICC置管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并發癥,加強責任心,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參考文獻】
1 楊風.PICC導管植入后的護理.齊魯護理雜志,2005,12(9B):1851.
2 趙虹,王萍,谷瑩,等.PICC在神經外科危重患者中的應用及護理.齊魯護理雜志,2006,12(4B):731.
作者單位:012000 內蒙古烏蘭察布,烏蘭察布市中心血站
(編輯:悅 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