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摘要】 目的 總結AF內固定治療胸腰段脊椎骨折的經驗。方法 使用AF系統內固定手術治療胸腰段脊椎骨折34例。結論 AF系統結構簡單,內固定治療胸腰段脊椎骨折操作方便,固定堅固,療效優良。 【關鍵詞】 脊椎骨折。...
【摘要】 目的 總結AF內固定治療胸腰段脊椎骨折的經驗。方法 使用AF系統內固定手術治療胸腰段脊椎骨折34例。結果 平均隨訪16個月,術后傷椎高度和Cobb角均有滿意的恢復。結論 AF系統結構簡單,內固定治療胸腰段脊椎骨折操作方便,固定堅固,療效優良。
【關鍵詞】 脊椎骨折;AF內固定
胸腰段是脊椎損傷的好發部位,常伴有脊髓功能障礙。治療胸腰段脊椎骨折的主要目的是恢復胸腰段脊椎的正常序列和椎管容積,使受壓脊髓得到充分減壓,并提供可靠的固定。短節段經椎弓根內固定系統治療胸腰段脊椎骨折已在臨床廣泛開展。2000年1月~2005年1月,我院應用AF內固定治療胸腰段脊椎骨折34例,取得良好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資料 本組34例,男24例,女10例。年齡20~57歲。致傷原因:墜落傷17例,車禍傷12例,壓砸傷5例。骨折部位:T101例,T1214例,L111例,L26例,L32例,神經功能按Frankel分級:A級2例,B級8例,C級16例,D 級6例,E級2例,全部采用AF內固定。受傷至手術時間 2~9天。
1.2 影像學檢查 全部病例均攝脊椎正側位片,并測量術前術后后突角和椎體前后緣壓縮率。均行CT檢查,以確定有無骨折塊突入椎管,脊髓受壓程度,并清楚顯示有無椎弓根、關節突、椎板、棘突等骨折,有無合并椎間盤破裂脫出等情況。
1.3 手術方法 均采用持續硬膜外麻醉,患者俯臥位,以傷椎為中心取正中切口,依次顯露棘突、椎板、小關節突及橫突,在傷椎上下各一個椎體兩側鉆入椎弓根螺釘,采用Weintein等定位法[1]定位。4個進釘孔確定后,置入克氏針C臂X線機透視,證實進釘位置正確,深度適中。分別擴孔,擰入4枚AF釘。依術前患者神經損傷情況,X線,CT掃描所顯示的骨折類型、椎管狹窄程度、碎骨塊移位狀 (上接第198頁)態,進行選擇性椎管減壓。然后安裝AF系統的縱桿及橫桿,最后植骨。
2 結果
34例均獲隨訪,時間12~20個月,平均16個月。術后神經功能按Frankel分級,恢復2級6例,1級24例,2例完全截癱無恢復,2例E級無明顯變化。Cobb角由術前平均30°矯正到術后的平均5°。椎體前緣高度由術前的平均40%恢復到95%。
3 討論
3.1 AF系統的優點 AF系統能同時對脊柱前中后三柱結構進行復位固定,具有三維空間的可調性和穩定的特性,由于只固定傷椎上下各一個椎體,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脊柱運動功能。傷椎生理前凸的恢復,主要根據椎體高度丟失程度選用角度螺釘,螺釘U型槽與螺棒結合,由螺母上下夾緊,螺釘前部呈扇型張開而恢復生理前凸。操作簡單,調節方便,撐開及加壓僅需旋轉正反螺紋套即可,使手術操作簡化,是一種較為理想的后路內固定器械[2]。
3.2 椎管減壓 造成脊髓損傷和受壓的因素大多來自脊髓前方[3],包括骨折時向后膨隆的椎體后部,向后移位的傷椎上角碎骨塊及椎間盤。在AF軸向撐開力的作用下,借助后縱韌帶的伸展,使附著在椎體上的纖維環及其周圍的組織牽引完成骨塊的復位,并達到間接椎管內減壓作用,但并不完全。直接切除椎板減壓后,通過池氏特制脊柱花刀來使凸入椎管的椎體后緣骨折塊復位,是進一步恢復椎管容積的良好手段。骨折已使脊柱穩定性遭到破壞,手術會使脊柱穩定性進一步破壞,椎間或橫突間植骨融合是保持脊柱穩定的一個有效方法。
3.3 術后康復 患者均臥床休息3周后開始在床上行腰背肌功能鍛煉,2個月后可在支具固定下下床活動,若不行支具固定,則需臥床休息3個月方可下床活動,這樣既可減少椎弓根螺釘松動、斷裂,又有利于植骨塊的融合。
【參考文獻】
1 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實用骨科學,第二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589-634.
2 鄒德威,海涌,馬華松.AF三維椎弓釘系統的研制及其臨床應用.中華外科雜志,1995,33(4):219-221.
3 王大勇,吳梅英,謝寶鋼,等.胸腰椎骨折脊髓損傷的手術治療.骨關節損傷雜志,1998,13(2):78-79.
作者單位:150601 黑龍江尚志,尚志市人民醫院
(編輯:海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