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流行性乙型腦炎(簡稱乙腦)流行于七、八、九月,一般起病3~4天進入極期。加強對極期護理,能及時發現病情變化,有效預防并發癥,降低后遺癥的發生率,提高護理質量。現將本院收治乙腦極期(昏迷5天以上者)護理體會介紹如下。觀察組(加強護理)126例,對照組(一般護理)130例。...
流行性乙型腦炎(簡稱乙腦)流行于七、八、九月,一般起病3~4天進入極期。此期以持續高熱、意識障礙、驚厥或抽搐、呼吸衰竭為主要癥狀。加強對極期護理,能及時發現病情變化,有效預防并發癥,降低后遺癥的發生率,提高護理質量。現將本院收治乙腦極期(昏迷5天以上者)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院于2002~2006年共收治315例,其中極期昏迷5天以上者256例,年齡8個月~14歲,其中男134例,女122例。觀察組(加強護理)126例,對照組(一般護理)130例。
2 護理措施
2.1 體溫護理 高熱是乙腦病程中最早出現的癥狀,體溫在39℃~40℃之間,重者高于40℃,可為稽留熱或弛張熱,持續7~10天。發熱本身固然是機體抗御病毒保護性免疫反應,但過高熱就會引起抽搐從而導致昏迷、腦缺氧、腦水腫、腦疝和呼吸衰竭,甚至死亡。熱度高低、熱程長短與病情輕重密切相關。控制體溫,對縮短病情,更好地恢復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體溫的護理非常重要。乙腦降溫比較困難,往往降下來又會很快上升,一般要求體溫控制在36℃左右,乙腦病變主要在中樞神經系統。對單純的藥物降溫不理想,本院應用藥物降溫的同時應用物理降溫收到良好的效果。物理降溫方法有幾種,降低室溫是首要措施,室溫在25℃左右,以利于機體散熱,一般在地面灑水,床上置冰塊,電風扇吹風(不能直接吹向病人),達到通風對流之目的。
40%~45%酒精擦浴。因發病者大多為10歲以下兒童,酒精可使皮膚吸收,引起慢性酒精中毒,因此一般不采用此法。
冷水擦浴。方法:一般20~30min完成,自上而下,由耳后、頸部開始,上肢、前胸、后背、腋部、腹股溝、雙下肢反復揉擦,直至病人皮膚微紅,病人皮溫接近術者手溫。此時病人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大,體溫下降,每小時1次,頭部置冰枕。此法適用于體質較差的患兒。對高熱伴有四肢厥冷,末梢循環衰竭者用36℃~37℃溫水浸浴四肢。對體質好的患兒應用冰敷。本院收到了滿意的效果。方法:將冰敲碎, 倒入盆中,用自來水沖去冰塊銳角,裝在不漏水口袋至1/2,夾緊開口處,無漏水時置于額部、頸部、雙腋下和腹股溝部。定時檢查局部皮膚是否凍傷或冰塊是否全部溶解,及時更換,以達到降溫的目的。
持續高熱伴反復抽搐者,采用亞冬眠療法配合物理降溫。用藥后應定時測體溫。冰敷病人寒戰說明冬眠藥物不足,可加用半量。物理降溫應避免著涼,防止凍傷,尤其耳、陰囊需用紗布包裹保護。
2.2 驚厥護理 在護理中要密切觀察驚厥先兆,兩眼呆視,眼球上翻,震顫,口角抽動,牙關緊閉,瞳孔散大,煩躁不安,肌張力增強,手緊握和四肢呈抽搐狀。乙腦抽搐的原因一般由高熱、腦缺氧、腦水腫及電解質失衡引起。應針對不同原因及早進行處理。
2.2.1 鎮靜解痙 常用苯巴比妥鈉肌注用量1mg/kg,水合氯醛口服,頑固抽搐可用亞冬眠靈肌注。
2.2.2 速降溫 見體溫護理。
2.2.3 保持呼吸通暢 高流量(4~5L/min)面罩氧氣吸入,保持呼吸通暢,必要時吸痰;抽搐時患兒常咬傷唇舌,應頭偏向一側,用紗布包壓舌板,放入口腔上下磨牙之間。
2.2.4 控制顱內壓 積極控制顱內高壓。常用甘露醇靜脈快速滴注。
2.2.5 注意電解質失衡情況 發現失水、低鈉、低鉀及時通知醫生處理。
2.3 呼吸衰竭護理 呼吸衰竭主要是呼吸中樞炎癥病變,由腦缺氧、腦水腫、腦疝引起,臨床表現:呼吸節律不齊,呼吸深淺不一,點頭樣、嘆息樣、抽泣樣呼吸或呼吸暫停。護理中首先持續低流量吸氧,保持呼吸道通暢,每2h翻身拍背,必要時吸痰。準備搶救器材及藥品,隨時配合醫生進行搶救。
2.4 加強基礎護理 (1)保護頭部,煩躁病人應加保護欄桿。病人平臥位,頭部抬高15°~30°,以減輕腦水腫,對腦水腫、腦疝者不宜搬動,應就地搶救。防止加重腦疝。(2)保護大便通暢,病人大便通暢有利于排泄毒素和降低腦水腫。(3)幫助患兒活動四肢,進行按摩,以防四肢僵硬。(4)不能進食者應用鼻飼給予充分的營養,注意口腔與皮膚的護理。
3 結果
見表1。
表1 兩組結果比較 略
4 討論
乙腦極期為病程中最重要時期,死亡多發生在該期。由于本期尚無特異病原治療方法,因此根據病理生理特點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特別注意腦水腫、腦疝的早期表現,護理的重點及時處理好高熱、驚厥、呼吸衰竭三關極其重要。
作者單位: 563200 貴州桐梓,桐梓縣人民醫院
(編輯:海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