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摘要】 目的 探討血小板計數變化與疾病嚴重程度及其預后的關系。 方法 收集我院ICU病房2000年1月~2003年12月期間收治的84例患者,分為A組(SIRS合并MODS患者)、B組(單純SIRS患者)、C組(非SIRS患者)3組,采集各組患者早期(24h內)血小板數,并作統計學分析。同時根據患者預后,將SIRS患者分為死亡組和......
【摘要】 目的 探討血小板計數變化與疾病嚴重程度及其預后的關系。 方法 收集我院ICU病房2000年1月~2003年12月期間收治的84例患者,分為A組(SIRS合并MODS患者)、B組(單純SIRS患者)、C組(非SIRS患者)3組,采集各組患者早期(24h內)血小板數,并作統計學分析。同時根據患者預后,將SIRS患者分為死亡組和存活組,并對該兩組血小板數進行統計學分析。 結果 A組與C組比較,患者血小板含量明顯減少,差異有顯著性(P<0.01);B組與C組比較,患者血小板計數減少,差異有顯著性(P<0.05);A組與B組比較,血小板數明顯減少,差異有顯著性(P<0.01);SIRS死亡組患者血小板計數明顯低于存活組,差異有顯著性(P<0.01)。 結論 血小板數減少與患者疾病嚴重程度相關,血小板數越低,預后越差;早期(24h內)檢測危重病患者血小板數有利于患者預后的判斷。
【關鍵詞】 危重病患者;血小板計數;疾病預后
隨著對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的認識深化,發現SIRS患者普遍存在凝血系統功能紊亂;其中血小板計數在疾病早期變化的臨床意義已引起關注,為探討血小板計數與疾病嚴重程度及其預后的關系,筆者對貴溪市人民醫院2000年1月~2003年12月期間ICU收治的84例患者進行了分析,探討危重病患者血小板計數變化的臨床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與分組 選取2000~2003年貴溪市人民醫 院ICU收治的84例危重病患者,其中男52例,女32例,年齡25~80歲,平均年齡(53.49±14.59)歲。原發病包括重癥急性胰腺炎15例,嚴重多發傷9例,嚴重顱腦外傷10例,膿毒性休克10例,腦血管意外8例,其他32例。治愈 51例,好轉17例,死亡16例,其中死亡的16例患者均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所有病例均排除其他引起血小板變化的疾病及服用引起血小板減少的藥物。根據1992年美國胸科醫師學會和危重病醫學會制定的SIRS和MODS診斷標準[1],將所選擇的84例患者作如下分組:A組(SIRS合并MODS患者)28例,B組(單純SIRS患者)29例,C組(非SIRS患者)27例。各組的年齡、性別構成基本一致。同時根據患者預后,將SIRS患者分為死亡組(16例)和存活組(41例)。
1.2 檢測方法 觀察對象均于入ICU病房的24h內抽取靜脈血,使用日本產XE22100型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阻抗法測定血小板數。同時抽取靜脈血檢測肝功能、腎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標。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0.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三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
2 結果
2.1 A組(SIRS合并MODS組)與C組(非SIRS組)比較 患者血小板含量明顯減少,差異有顯著性(P<0.01);B組(單純SIRS組)與C組(非SIRS組)比較,患者血小板計數減少,差異有顯著性(P<0.05);A組(SIRS合并MODS 組)與B組(單純SIRS組)比較,血小板數明顯減少,差異有顯著性(P<0.01)。三組之間血小板含量比較見表1。
表1 A、B、C三組血小板含量的比較 (略)
2.2 SIRS患者死亡組和存活組比較 死亡組患者血小板計數明顯低于存活組,差異有顯著性(t=5.047,P<0.01),見表2。
表2 死亡組與存活組間血小板含量比較 (略)
3 討論
SIRS是機體炎癥反應及抗炎癥反應失衡的一種表現,如果這種炎癥反應持續惡化,最終將引起MODS,甚至MOSF。近年來注意到創傷和全身感染的患者普遍存在著凝血系統功能紊亂,炎癥級聯和凝血級聯交叉激活是臨床出現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的標志[2],而血小板是反映凝血功能改變最重要的指標,在DIC早期僅表現為血小板下降[3]。選擇危重病患者入ICU的24h內的血小板計數可以敏感地反映患者病情的危重程度及預后,以24h內的血小板計數作為衡量標準,是因為機體在遭受打擊初期,血小板減少主要通過脾臟貯存的血小板進行代償,骨髓貯存量很少,通過骨髓加快生成恢復到原來水平需3~4天。因此,觀察早期血小板計數的變化對于判斷病情嚴重程度及預后更有意義[4]。
統計分析顯示,SIRS合并MODS組與非SIRS組比較,患者血小板含量明顯減少,差異有顯著性(P<0.01);單純SIRS組與非SIRS組比較,患者血小板計數減少,差異有顯著性(P<0.05);SIRS合并MODS組與單純SIRS組比較,血小板數明顯減少,差異有顯著性(P<0.01)。提示血小板數減少與患者疾病嚴重程度相關。危重病患者血小板減少的原因,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1)危重病患者因遭受缺氧、酸中毒、內毒素、休克、嚴重創傷等多種因素的打擊,使血管內皮受損,血小板過度聚集,外周血血小板消耗與破壞增加。(2)全身感染的患者,各種毒素和炎性因子循環于全身各個組織器官,其中骨髓是最易受累的器官之一,具體表現在外周血有形成份異常,如白細胞增多、血小板減少,嚴重時出現全血細胞減少,而血小板對細菌毒素較為敏感,在嚴重感染的早期就有變化[5]。
統計分析顯示,死亡組患者血小板計數明顯低于存活組(P<0.01),提示血小板數越低,預后越差。這可能是因為SIRS發生后,消耗了大量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從而導致DIC的發生;而DIC引起的微循環障礙又促進病情的發展,繼而出現MODS[6],若不能有效控制病情惡化,最終將導致MOSF,MOSF往往被認為是SIRS病情進入不可逆性階段,患者死亡率較高。雖然載脂蛋白A1、C-反應蛋白、白蛋白的測定可以早期判斷病情嚴重程度及預后判斷,但是血小板計數的檢測手段簡單方便、準確性高,且費用不高,能較準確、敏感地反映患者病情的危重程度及預后,非常適合于基層醫院開展。
【參考文獻】
1 Bone RC,Balk RA,Cerra FB,et al.Definitions for sepsis and organ failure and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innovation therapies insepsis.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Consensus Conference.Chest,2005,101(6):1644-1655.
2 程蔚新,林洪遠,盛志勇.凝血系統紊亂在多臟器功能不全綜合征發病中的作用.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3,12(10):632-635.
3 饒遜懷.重癥感染并發DIC的臨床特點及早期診斷探討.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1999,5(6):341-345.
4 曾暉,溫步優,阮少川,等.血小板水平在危重病臨床監測中的意義.中國急救醫學,2003,23(5):336-337.
5 陳德昌,李紅江,毛居衛,等.血小板及骨髓象變化在危重病臨床監測中的意義.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2,11(1):40-42.
6 梁曼麗,吳麗娟,張沖,等.SIRS患者血小板計數的動態變化及意義.急診醫學,1999,8(4):246-248.
作者單位:1 335400 江西貴溪,貴溪市人民醫院內科 2 330006 江西南昌,南昌大學醫學院病理與法醫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