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組資料收集了從2002年1月~2006年12月共收治的各種皮膚病住院患者926例,其中藥疹204例,占住院病人總人數的22。0%,而由抗生素所引起的藥疹則占藥疹總數的40。19%,由生物制品所引起的藥疹占藥疹總數的30。39%,藥疹類型又以麻疹樣或猩紅熱樣藥疹較為常見,其次是蕁麻疹型藥疹。...
本組資料收集了從2002年1月~2006年12月共收治的各種皮膚病住院患者926例,其中藥疹204例,占住院病人總人數的22.0%,而由抗生素所引起的藥疹則占藥疹總數的40.19%,由生物制品所引起的藥疹占藥疹總數的30.39%,藥疹類型又以麻疹樣或猩紅熱樣藥疹較為常見,其次是蕁麻疹型藥疹。臨床醫生應嚴格掌握抗生素的適應證,杜絕濫用抗生素,同時對生物制品所引起的不良反應也應引起高度重視。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男118例,女86例,年齡7~68歲,潛伏期40min~12天,全部病例發疹前均有明確的用藥史。致敏藥物:抗生素類82例(40.19%),磺胺類16例(7.84%),TAT 18例(8.82%),狂犬疫苗44例(21.57%),解熱鎮痛類18例(8.82%),抗瘧藥3例(1.47%),鎮靜及抗癲癇藥12例(5.88%),皮膚外用藥11例(5.39%)。用藥途徑:靜脈用藥82例,皮下注射62例,口服用藥49例,皮膚外用藥11例。
1.2 藥療類型與致敏藥物 蕁麻疹型64例,占31.37%(TAT,狂犬疫苗,青霉素2例,其中部分病例伴血清病樣癥狀)。
麻疹樣或猩紅熱樣藥疹88例,占43.13%(氨芐青霉素76例、安乃近4例、鏈霉素4例、苯巴比妥4例)。
重癥多型紅斑型11例,占5.39%(卡馬西平、魯米 那)。
紅皮病型8例,占3.92%(氫喹、苯妥英鈉)。
固定型藥疹22例,占10.78%(增效聯磺片、去痛片)。
濕疹樣型11例,占5.39%(外用正紅花油、補骨脂醑)。
2 治療及結果
治療原則:抗過敏,預防感染,支持療法及對癥處理。均選用抗組胺藥、鈣劑、較大劑量維生素C,不同劑量皮質激素,外用藥物根據患病季節而定,多采用振蕩劑及濕敷,療程一般為3~14天,重癥患者多首選大劑量皮質激素(無相對禁忌證),地塞米松注射液10~20mg/d、iv drip,同時合用抗生素防治感染,204例均獲痊愈。
3 體會
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臨床常見,藥疹患者占皮膚科住院人數的比例亦有增多的趨勢,特別是抗生素的廣泛使用,生物制品的使用與濫用,是導致藥疹患病率增高的主要因素。藥疹的診斷主要是根據病史,用藥史及臨床表現,臨床醫生必須熟知各種藥疹的類型,常見致敏藥物所致藥疹的規律及特點,同時排除因內科、皮膚科所引起的類似皮疹。本組資料中因抗生素引起的藥疹為82例,占40.19%,臨床醫生應嚴格掌握抗生素的適應證,杜絕濫用抗生素,可用可不用的最好不同,減少藥疹的發生。近年來家養寵物的流行導致了狂犬疫苗引起的藥疹為44例,占21.57%,提示對犬類及家養寵物管理的重要性。
作者單位:441300 湖北隨州,隨州市中心醫院皮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