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摘要】 目的 探討精神病患者家屬的焦慮因素,以提高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屬的生活質量。方法 選用Zung焦慮自評量表和焦慮相關因素量表對精神病患者家屬進行調查與分析。結果 精神病患者家屬SAS 評分均高于正常人群。結論 了解家屬的焦慮程度,為患者提供更好的社會支持。...
【摘要】 目的 探討精神病患者家屬的焦慮因素,以提高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屬的生活質量。方法 選用Zung焦慮自評量表和焦慮相關因素量表對精神病患者家屬進行調查與分析。結果 精神病患者家屬SAS 評分均高于正常人群。結論 了解家屬的焦慮程度,為患者提供更好的社會支持。
【關鍵詞】 精神病 患者家屬 焦慮狀況 調查
現代護理強調“以人為本”,不僅強調護理工作者對患者進行全身的整體護理,而且也包括對患者家屬的關愛及支持。精神病患者病情遷延,反復加重,預后差,嚴重影響患者的社會功能和生活質量,家屬易產生焦慮情緒, 作為患者最主要的看護者和社會支持來源,其身心狀態直接影響患者的心理及社會的轉歸。為此,我們對70 例患者家屬的焦慮狀況作了相關調查和分析,現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擇2006年9月~2007年3月收治于我院的精神病患者家屬70例,均為女性;年齡18~70歲,平均(38.5±8.9 )歲;文化程度:初中49例,高中及大專12例,大專及以上9例,與患者關系:配偶30例,子女16例,父母24例;職業:干部7例,職員17例,個體7例,工人25例,教師3例,農民11例。
1.2 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于患者入院后3~7天內發放問卷。問卷分3部分:(1)一般資料;(2)Zung焦慮自評量表(SAS)各項目累計相加為焦慮粗分,再乘以1.25得量表分。≥ 40分為無焦慮;41~59分為輕度;60~79分為中度;80分為重度焦慮。(3)與焦慮癥狀相關因素10項。總計發放70份,回收有效率100%。
2 結果
2.1 70例患者焦慮程度測評結果 見表1。表1 70例患者家屬焦慮程度測評結果
2.2 導致患者家屬焦慮的相關因素 見表2。表2 導致患者家屬焦慮的相關因素
3 對策
3.1 加強藥物治療的依從性,控制疾病癥狀 由于精神病患者普遍存在藥物依從性差,自知力缺乏等一系列問題,故復發率高,復發的原因主要是患者或者家屬擅自減藥、停藥、不規則用藥等,故病情反復遷延[1]。 從表2得知患者的紊亂行為、社會功能的減退,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是引起家屬焦慮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強藥物治療的依從性,控制疾病癥狀是刻不容緩的。藥物治療是控制精神癥狀的有效途徑,因此,在服藥前應向患者說明藥物治療的重要性,做到發藥到手,送藥到口,對有藏藥行為的患者可將藥物碾碎或服藥后讓患者在工作人員視野范圍內靜坐30min,以免其壓迫舌根將藥物吐出。服藥依從性的增強也起到促進治療依從性的重要作用,可相應提高患者的自知力,提高其對自身精神癥狀的辨別和分析能力,只有加強了藥物治療的依從性,患者的精神癥狀才能在短期內得到控制。家屬的焦慮也會因為患者病情的好轉而降低。
3.2 加強與患者家屬的溝通 病人入院后多伴有嚴重的精神癥狀,對興奮、躁動、沖動傷人或有消極自殺觀念的患者必須采取一定的約束性保護,家屬認為這種措施是違背本人意志的強制性行為,不夠人性化;甚至有少部分家屬對約束的目的存在偏差,認為是懲罰患者的手段;從而對工作人員的服務態度表示不滿,表2顯示,工作人員的服務態度使家屬產生焦慮的達到90%,也有家屬認識到精神疾病與患者的不健康心理有關,擔心患者因被約束而受到心理刺激[2],加重了家屬的焦慮情緒。因此我們在約束保護的同時應做好家屬的宣教工作,向家屬說明約束性保護真正的目的是為了防止患者沖動傷人、毀物、自傷自殺或強制其接受治療而采取的短暫的保護性安全措施, 從而確保患者和其他病人的安全。同時在保護期間認真做好患者的生活護理,保證每日三餐進食量,每天的飲水量不少于2500ml,保證床單位的整潔、干燥,幫助患者完成個人生活的料理,夜間睡眠時加強保暖工作。在病情許可的情況下,盡可能減少約束帶的數目或解除約束,約束期間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根據患者的病情每日與家屬溝通,使家屬能及時了解患者的病情進展,讓家屬放心,從而減輕家屬的焦慮情緒。
3.3 指導家屬調整自身的情緒 精神病患者在給患者本人帶來身心破壞的同時,對整個家庭都是嚴重的“應激因素”,尤其對主要照顧患者的家庭成員更是如此。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配偶和孩子是家庭支持的主要源泉,家屬的支持是有緩解和直接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和社會功能的作用,對家屬的焦慮情緒給予心理疏導,調動家屬的主觀能動性,使其采取積極的態度配合醫生共同完成治療計劃,利用各種形式對不同個體開展健康教育,鼓勵他們適時參加文娛活動和社會活動來轉移內心壓力,指導家屬學會放松自身緊張程度,分散注意力,如聽音樂、散步等[3]。從而解除負性情緒的束縛,提高生活質量,進一步為病人提供良好的社會支持來源。
3.4 改變家屬的錯誤觀念 多數家屬認為精神病是治不好的,得了精神病就像得了絕癥一樣,由于精神疾病的反復發作而多次住院或者由于病程長,病情呈慢性發展逐漸加重[4],嚴重影響患者的社會功能和生活質量,使家屬對疾病的治療失去了信心,因此,首先要改變家屬的錯誤觀念,向家屬解釋患者通過藥物治療及后期的康復訓練后,能夠像正常人一樣生活,病人也希望被像正常人一樣看待,家屬只有正確認識才能增加戰勝疾病的信心,才能調動家屬的參與性,才能與家屬共同制定患者的護理計劃,以合理的認知代替不合理的認知,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3.5 指導家屬了解相關的疾病知識 從表2得知家屬缺乏疾病的相關知識的占 74.2%,他們不能認識疾病癥狀及對藥物副作用進行觀察和處理,不知道如何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及合理安排病人的生活。因此,精神病復發率高、病程遷延、反復加重。為此,對家屬提供相應的應對知識和技能,使家屬對疾病有更多的認識,懂得辨別精神癥狀,識別常見的藥物副反應和疾病復發的早期癥狀,及時發現及處置病人的早期癥狀使其得到早期控制,從而降低疾病的復發率[5],同時,對病人要有正確的認識態度,適時鼓勵和表揚患者,增強患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其心理應激能力,鼓勵家屬讓病人扮演各種社會角色,就生活自理能力、待人接物、交流技能等進行訓練,良好的家庭支持可鼓勵病人更多的自理行為,改善生活質量。
4 小結
在臨床治療和護理患者的同時,不能忽視患者家屬這一社會力量的支持,了解家屬焦慮的相關因素并采取相應的措施,有助于降低家屬的焦慮程度,使其為患者提供更好的社會支持、安撫和鼓勵,使患者在最佳狀態下接受治療和護理。
【參考文獻】
1 張宇,李書光,馮娟.社區獨立技能訓練預防精神分裂癥復發的研究.中華護理雜志, 2004,39(8):575.
2 施忠英,張菊英, 許德均. 精神病家屬對保護性約束的態度及護理需求.中華護理雜志,2005,40(9):683.
3 張藝, 趙素侵, 沈茶英. 晚期腫瘤患者家屬焦慮抑郁因素的調查與分析.上海護理,2004,4(1):16.
4 王曉蔚,蔡琴, 陶莜琴. 100例精神病患者的社會支持. 中華護理雜志,2003,38(12):971.
5 張麗, 于慧麗, 陳景清. 家庭教育前后精神分裂癥病人家庭支持和自理行為的研究.中華護理雜志, 2004,39(7):495.
作者單位:200240 上海,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