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關鍵詞】 中毒 2006年7月28日,樂清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接到樂清市衛生局應急辦電話,稱樂清市某裝飾材料有限公司有職工出現疑似職業中毒,先后有3名職工出現頭暈、記憶力明顯減退、發熱、胡言亂語、神志不清等癥狀,要求開展調查。 1 中毒經過及臨床資料 2006年7月15~24日,樂清市吉順裝飾材料有限公司安排6名工人......
【關鍵詞】 中毒
2006年7月28日,樂清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接到樂清市衛生局應急辦電話,稱樂清市某裝飾材料有限公司有職工出現疑似職業中毒,先后有3名職工出現頭暈、記憶力明顯減退、發熱、胡言亂語、神志不清等癥狀,要求開展調查。樂清市疾控中心立即派專業技術人員前往現場協同衛生監督人員開展調查,現報告如下。
1 中毒經過及臨床資料
2006年7月15~24日,樂清市吉順裝飾材料有限公司安排6名工人從事PVC塑料造粒作業,分2班,每班3人,24h兩班倒,每人每天工作10h,中間休息2h。共有3名工人先后于7月24日、7月25日、7月28日出現頭暈、記憶力明顯減退、四肢乏力、發熱、胡言亂語、神志不清等急性中毒癥狀。3人中1名神志始終清楚,另2名后期癥狀加重出現昏迷,臨床檢查3人血鉀均降低,分別為3.0、2.68、2.0mmol/L(正常為3.5~4.5mmol/L)。3人分別在三家醫院就診治療,經補鉀及對癥治療后,均好轉。
2 現場勞動衛生學調查
經調查,該公司為新辦私營小企業,主要產品為PVC鋁塑板,其中所用到的主要原料PVC塑料為利用廢舊回收塑料加工造粒而得。造粒主要工藝流程為:加料→機器加熱(180℃左右) →擠出→成型。
車間面積有100平方米左右,造粒工序與其他工序混合使用,并無獨立分開,二臺造粒機被安排在車間一角,車間僅有一簡易排風和一落地扇,通風狀況不良。工人工作時僅戴紗布口罩,有時連口罩也不戴。生產時,車間煙塵較大,刺激性氣味較重,室溫較高。每班3名工人中,1名搬運原料,2名投料,而發生中毒的3人均為投料工。
工人上崗前及在崗期間均未經職業健康體檢,也沒有進行相應安全知識培訓,對生產過程產生的有毒有害氣體一無所知,同時也沒自我安全防護意識,管理人員對生產中產生的有毒有害氣體也知之不詳。工廠對工人防護有要求,為他們準備了防毒口罩、棉紗口罩、橡膠手套等,但因天氣炎熱,工人們不喜歡使用,廠方監督執行不到位。
通過現場調查,結合中毒者PVC塑料加工接觸史、典型的中樞神經系統癥狀、低鉀血癥等,懷疑為有機錫塑料穩定劑引起的急性中毒。樂清市疾控中心于8月3日將這3名中毒工人尿樣和造粒粒子、廢舊回收塑料軟薄片送到浙江省醫學科學院檢驗。檢驗結果為:3人尿樣中三甲基氯化錫含量分別為0.106mg/L、0.638mg/L、0.548mg/L;造粒粒子、廢舊回收塑料軟薄片中的三甲基氯化錫含量在8.86~25.08mg/kg之間。
3 討論及分析
9月29日,溫州市職業病診斷小組根據三名發病工人出現的頭暈、記憶力明顯減退、四肢乏力、發熱、胡言亂語、神志不清等中樞神經系統癥狀和低鉀血癥,中毒者尿樣和原材料中檢出較高濃度的三甲基氯化錫,并有明確的三甲基氯化錫接觸史,對照《職業性急性三烷基錫中毒診斷標準》(GBZ26-2002),排除了精神、神經疾病、感染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等,將1人診斷為三甲基氯化錫中度中毒,2人診斷為三甲基氯化錫重度中毒。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三甲基氯化錫作為無鉛塑料的穩定劑、防腐劑的替代品,廣泛地應用于多種行業,三甲基氯化錫屬高毒物質,常溫下可揮發,通過呼吸道、消化道進入人體[1]。本起中毒事故主要原因是:在生產的高溫環境中,三甲基氯化錫能夠向空氣中更快得擴散,由于車間通風狀況不良,在造粒機周圍的小范圍空氣中積聚較高濃度有毒氣體,成為這次中毒事故發生的先決條件。作業工人沒有佩戴有效防護用具,并且長時作業,也是導致事故發現的重要原因。另外,工人及公司管理人員缺乏足夠的化學毒物安全意識,沒作好上崗前職業衛生知識培訓。以上因素最終導致這次中毒事故的發生。因此建議有關部門應加強在生產作業中會產生化學毒物的企業的安全管理,加強企業領導及普通員工的職業衛生安全教育,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強個人安全防護(中小企業尤其需要強調這一點,大多數職業急性中毒事故中的中毒者都沒有佩戴有效個人防護用具)。對嚴重污染環境、危害工人健康的無證小作坊,應堅決予以取締。
【參考文獻】
1 何鳳生.中華職業醫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283-285.
作者單位:325600 浙江樂清,樂清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