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關鍵詞】 鼻腔粘連 由于微波,激光在鼻腔中的廣泛應用,術后鼻甲與鼻中隔粘連常有發生,而且嚴重影響鼻腔功能,我科近年收治嚴重者31例,現報告如下。1 一般資料 自2002年8月~2006年4月共收治鼻腔粘連54例,將其中嚴重者31例作為統計報告。前鼻鏡檢查:全部有不同程度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大。偏曲側與下鼻甲粘連較嚴重......
【關鍵詞】 鼻腔粘連
由于微波,激光在鼻腔中的廣泛應用,術后鼻甲與鼻中隔粘連常有發生,而且嚴重影響鼻腔功能,我科近年收治嚴重者31例,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自2002年8月~2006年4月共收治鼻腔粘連54例,將其中嚴重者31例作為統計報告。男14例,女17例,年齡15~52歲,平均年齡28歲。全部患者均有鼻塞、不同程度頭昏痛。前鼻鏡檢查:全部有不同程度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大。偏曲側與下鼻甲粘連較嚴重,下甲前端內側面1/3粘連者12例,中端內側面1/3粘連者19例,而對側下甲與中隔輕粘連者有20例。整個病例中有18例接受過一次粘連術分解手術。
1.2 手術方法 全部病人采用局麻,均在鼻內鏡監視系統下操作完成。
1.2.1 先行鼻中隔矯治術 局麻后,用鼻內鏡直剪仔細將下甲與鼻中隔分解開,在鼻中隔偏曲前0.5cm作垂直黏膜切口,用中隔黏膜刀分離出偏曲部位,給予切除矯治,切口黏膜可不做縫合。
1.2.2 下鼻甲縮小術 局麻后,在下鼻甲前端作垂直黏膜切口,最好直接用鼻中隔黏膜刀切開,沿下鼻甲骨面將黏膜與下甲骨作指套狀分離,先分離內側面,再分離下緣及外側面,再將下甲骨下緣切除1/3,整復下甲,見下鼻甲自然圈縮變小。對側下甲有粘連者,作同樣處理。術后鼻腔作凡士林紗條填塞,48h后分次取出,鼻腔用生理鹽水沖洗,時7天。
2 結果
2.1 療效標準 顯效:自覺通氣良好,頭痛消失,前鼻鏡檢查鼻腔無粘連,能看見部分中鼻甲,通過后鼻孔看到部分咽后壁。改善:自覺通氣有改善,鼻塞、頭昏痛間有發生,前鼻鏡檢查無粘連,能看到部分中鼻甲,看不到咽后壁。無效:通氣,頭昏痛無改善,但鼻腔無粘連。
2.2 治療結果 療效判斷時間,術后3個月,顯效16例,占51.6%;改善13例,占41.9%;無效2例,占6.4%,總有效率達93.5%。
3 討論
鼻腔微波,激光術后發生粘連,其見下列因素:(1)病變范圍過大,創面腫脹嚴重,造成擁擠;(2)術后換藥時間過短或不及時;(3)鼻中隔偏曲,下甲肥大,鼻腔狹小。本組病例中都存在不同程度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大,而且偏曲側粘連嚴重,這也說明,病者為了追求手術效果,術中易加大治療量和范圍,又因術腔側相對狹小,易損傷中隔黏膜,是造成粘連的原因。
手術基于解除粘連,除去病因的認識,設計鼻中隔黏膜下切除,下鼻甲縮小進行治療。近年來鼻科學者注意到鼻前部的“鼻瓣區”,即由鼻側軟骨、下鼻甲前端及相對應的鼻中隔前部組成。其提供的阻力約占全部阻力的50%。有研究表明,單行鼻中隔矯正術可使鼻腔通氣增加1倍多[1]。因此矯治鼻中隔,縮小下鼻甲,開大總鼻道是解除鼻腔粘連,恢復鼻腔正常氣流動力學的最合理措施。筆者體會,鼻中隔矯治,只作局限性的,在偏曲前端0.5cm做手術弧形垂直切口,用鼻中隔黏膜刀分離出偏曲部位,用鉤突刀切開軟骨,再分離切除軟骨,極為方便。下鼻甲縮小,特別注意保護下甲黏膜。鼻腔外側壁,特別是下鼻甲前端黏膜最薄,不到0.1cm[2],而且已有創傷,分離時極易穿破。筆者體會,手術時,局部注射麻藥,使黏膜隆起肥厚,用鼻中隔黏膜刀分離,很方便。切除下鼻甲骨,剪刀很難操作,使用鼻內鏡小號息肉鉗咬除,有時只將咬碎即可,下甲就會自然圈縮變小,黏膜不易損傷。
鼻塞是慢性肥厚性鼻炎,血管運動性鼻炎的主要臨床癥狀,常用縮小下鼻甲進行治療,過去多用切除、燒灼、凝固破壞等非生理性手術治療,對鼻腔的過濾、加溫、濕潤、纖毛運動者有影響,筆者使用黏膜下切除下鼻甲骨,縮小下鼻甲,雖然不符合微創手術原理,它卻避免了上述手術的缺點,獲得了總鼻道的寬暢,解除了鼻腔粘連和鼻塞,不失為一種生理性手術。本組手術有效率達92%,無效者可能是血管運動性鼻炎病因復雜所致。另外,未發現到嗅覺減退和萎縮性鼻炎,可能是統計病例過少,或觀察時間不夠。
【參考文獻】
1 Constantion MB,Clardy RB.The relative in portance of septal and nasal valvular surgery in correcting airway obstruc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rhinoplasty.Plast Recontr Surg,1996,98:38-54.
2 孔維佳.耳鼻咽喉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1.
作者單位:415600 湖南安鄉,安鄉縣人民醫院耳鼻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