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摘要】 目的 探討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斷和處理。方法 對我院1997—2007年收治的6例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進行回顧性分析,術后隨診0。結果 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占我院同期內異癥的3%,我院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生率為0。根據臨床表現及病理檢查,6例均診斷正確,均有剖宮產術史。...
【摘要】 目的 探討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斷和處理。方法 對我院1997—2007年收治的6例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進行回顧性分析,術后隨診0.5~2年。結果 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占我院同期內異癥的3%,我院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生率為0.94/萬。根據臨床表現及病理檢查,6例均診斷正確,均有剖宮產術史。發病潛伏期,30歲以前多在1年以內,30歲以上多在1年以上,兩者差異有顯著性(P<0.05)。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病灶完整切除6例,隨診6個月~2年,無復發。結論 根據典型的病史和身體檢查,可以對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作出正確診斷,手術切除為主要治療方法。多次復發要注意惡變。
【關鍵詞】 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診斷;治療
子宮內膜異位癥(內異癥)多發生在盆腔臟器,也可發生在陰道會陰和腹壁的手術切口,但并不常見。現將我院10年間的6例腹壁內異癥的資料進行總結,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997年1月—2007年12月間,在我院因內異癥行手術治療的病例共200例,其中腹壁內異癥6例,占3%。10年期間,在我院行剖宮產術的孕婦為1158例,發生1例腹壁切口內異癥,余5例均在外院剖宮產術。全部行手術治療。其中部分患者手術前后輔以藥物治療,所有患者術后病理檢查均證實為內異癥。術后進行隨診。
1.1 一般資料 年齡23~28歲,平均31.7歲,孕次1~4次,平均1.9次,產次為1~2次,平均1.1次。
1.2 癥狀 6例腹壁切口處的病灶,均有與月經相關的周期性腹壁切口疼痛,有逐漸增大的觸痛結節或包塊。病變一般在皮下組織,很少突破皮膚表面,卻可以侵犯筋膜,或腹直肌或腹壁肌肉,較少侵入腹膜或進入腹腔。所有患者均無月經期的腹壁節結部位出血。手術切除病理顯示:在增生的結締組織中可見內膜腺體和間質。
1.3 年齡與發病潛伏期 6例腹壁切口的內異癥病灶發病潛伏期4~96個月,平均45.4個月。30歲以前發病潛伏期多在1年以內,30歲以上者發病潛伏期多在1年以上,兩者差異有顯著性(P<0.05)。
1.4 腹壁切口病灶 病灶大小1.0~3.0cm,平均2.0cm,3例單發病灶,3例多個病灶,侵犯筋膜、腹直肌。
1.5 手術時機 手術前后不必注射GnRH-a或其他卵巢抑制藥物,用也徒勞。
做手術,不是希望結節小,而是寧可求其大,這樣界限清楚,容易切干凈,故選擇月經期或月經剛過—病人癥狀明顯,結節增大之時。本院6例術后隨診無復發。
2 討論
2.1 腹壁內異癥的發生 內異癥的發生機理尚不明了,故有經血逆流,淋巴播散,移植等學說來解釋不同部位內異癥的發生,移植學說意味著人為造成的內異癥。通常有剖宮產或小型剖宮的歷史,在其切口部位發生——縱切口或橫切口。很容易讓人想到是剖宮時子宮內膜的種植,但和經血逆流種植一樣難以解釋,剖宮產數量之大,不管如何注意,也不能完全避免羊水攜帶著內膜“污染”傷口,可多數人并沒有發生內異癥。這便是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郎景和教授的“在位內膜決定論”[1]。也可以沒有手術史,是原發于腹壁的,可以用化生學說或血液/淋巴轉移理論解釋之。
2.2 腹壁內異癥的診斷 本組資料顯示,腹壁切口內異癥的典型臨床特征為:(1)剖宮產或小型剖宮產術史。(2)腹壁的結節或硬塊。(3)結節或硬塊有與月經相伴的周期性疼痛或觸痛。而沒有剖宮產史的內異癥,需有以上典型癥狀。(4)超聲可協助診斷。(5)血清CA125可以不高。本院資料還提示,腹壁切口內異癥的發病潛伏期與患者年齡相關,患者的年齡越大,潛伏期越長,可能年齡與子宮內膜生長活性有一定關系。
2.3 腹壁內異癥的治療 對于腹壁內異癥,手術切除是唯一的有效治療方法。通常一次可以切干凈,在切除病灶時,切口要充分,逐層解剖,要求在病灶外0.5cm,如結節較深,要有侵犯筋膜、腹膜的準備,如準備人工合成材料的補片[2]。術后不用輔助治療,用卵巢抑制,芳香化酶抑制劑都無效。與其他部位的內異癥相比,腹壁內異癥的治療效果較好,是可以治愈的婦科疾患,但多次復發要注意惡變,惡變者多生長迅速,侵犯深入,界限、層次不清。
【參考文獻】
1 郎景和.婦科手術筆記,第二卷.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5.
2 樂杰.婦產科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2005.
作者單位:湖北嘉魚,嘉魚縣中醫院婦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