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摘要】 “集體癔癥”是一種全球性現象,涉及臨床心理學、病理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有癔癥性人格基礎的人容易發病。本文通過對該癥在門急診輸液室發病機制進行討論,提出應對策略。 【關鍵詞】 門急診輸液室。...
【摘要】 “集體癔癥”是一種全球性現象,涉及臨床心理學、病理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有癔癥性人格基礎的人容易發病。起病常受心理、環境、社會因素影響。臨床實踐中,因對此癥認知不足,常缺乏針對性應對措施。本文通過對該癥在門急診輸液室發病機制進行討論,提出應對策略。認為:綜合運用預防、治療、教育策略是消除該癥發病隱患,創建和諧醫患關系的關鍵。
【關鍵詞】 門急診輸液室; 集體癔癥; 發病機制及應對策略
The pathogenesi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collective hysteria in emergency room transfusion door
FENG Chun-yan, BAI Miao-chun, LIU Yuan-zhou, et al.The General Hospital of Beijing Military Area, Beijing 100125,China
【Abstract】 Collective hysteria is a global phenomenon, involving clinical psychology, pathological psychology and social psychology. Hysteria has the basic personality people morbidity. Onset is often affected by 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factors. In clinical practice, this disease is often lack of specific response measures due to lack of recogni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athogenesi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this disease in emergency room transfusion door. We consider that the integrated use of prevention, treatment and education strategy is to eliminate the incidence of the disease risk and create the key to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Key words】 door emergency infusion room; collective hysteria; pathogenesis and coping strategies
“集體癔癥”是一種全球性現象,涉及臨床心理學、病理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有癔癥性人格基礎的人容易發病。本文通過對該癥在門急診輸液室發病機制進行討論,提出應對策略。
1 門急診輸液室“集體癔癥”
癔癥是一種以解離癥狀(部分或完全喪失對自我身份識別和對過去的記憶)和轉換癥狀(在遭遇無法解決的問題和沖突時產生的不快心情,以轉化成軀體癥狀的方式出現)為主的精神障礙,往往以軀體轉換性癥狀為主,這些癥狀沒有可證實的器質性病變基礎。
集體癔癥又名“集體歇斯底里”,心理學家亦稱為“癔癥流行”或“癔癥傳染”,是一類有某種特定刺激(物理性、化學性、生物性、心理性、社會性等)引發的心因性反應事件。在集體場合下,1人發病后,周圍人目睹其發病情況,繼而出現類似發作。臨床表現為:在門急診輸液室內同時接受相似處方治療(某種特定的藥物,特定的治療方法)的患者,“就像波浪,首先某個人出現癥狀,然后引發其他人(3人或3人以上)相繼出現類似癥狀,如不同程度的頭暈、頭痛、臉色蒼白、呼吸急促、胸悶、腹痛、眩暈、惡心、嘔吐、手足麻木、抽搐、暈厥等軀體癥狀,同時伴有緊張、恐懼等心理應激表現,也可以有情感爆發性表現。”
2 病因
該癥的發生存在主客觀因素。
2.1 客觀因素 集體癔癥通常發生在同一環境下,同一性質集體中。由于醫療資源配置的不均衡性,大多數大型醫院門急診輸液室都存在如下現狀。
2.1.1 場地空間小,相對獨立又相對封閉 由于輸液治療患者成分復雜,病種復雜,用藥品種復雜,處于人員相對集中,密集狀況。
2.1.2 醫護人員綜合素質參差不齊 門急診輸液室被認為醫療風險低于其他科室,如急診ICU,因此,醫療管理潛意識里就對醫護人員“精兵強將”程度有所放寬,出現“輸液室工作量大,但風險低”的慣性思維模式,自管理層(醫療管理、護理管理、教學管理等方面)到基層,由上至下存在松懈隱患。
2.1.3 信息流不暢通 多數醫院門急診輸液室處于“觀察+治療”地位,患者來源主要是由臨床醫生診治后,因各種因素不能住院治療(如住院處床位不足、多種綜合病變致歸科困難等),回歸社區治療條件又不具備,而又亟須靜脈輸液治療者。患者在輸液室接受輸液室醫生護士管理,輸液過程中出現任何不適,包括病情變化、輸液反應等,由于需要經過:“患者(包括家屬)—護士—輸液室醫生—經治醫生”的途徑,對所發生的情況缺乏及時全面反應,這種應答機制不能做到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
2.2 主觀因素
2.2.1 醫療因素 工作空間相對狹小,“忙、雜、亂”的現狀,使輸液室醫護人員疲于應付工作,盡管“生物-心理-社會”的醫學模式已成共識,心理、社會因素已開始受到重視,但對于“集體癔癥”這種雖然具有廣泛性基礎,但相關報道仍散發與各地的心理病癥認知不足,缺乏快速識別診治經驗。
2.2.2 醫療理念因素 當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臨床癥狀伴隨身心疾患時,現行的醫學思維模式即“疾病診治的一元論”,“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模式,要求醫護人員先搶救“病”,而極具隱蔽性的心理問題被置于從屬地位。另一方面,當作出“集體癔癥”診斷,醫護人員治療的同時受到心理干擾——對患者的疏導既耗時,又擔心患者不能接受該診斷,不能接受“是心理暗示下形成的不自覺模仿的非器質性軀體轉換癥狀”的現實,引起誤會,引發醫患矛盾。
2.2.3 患者因素 有癔癥人格(常見的如被動型、抑郁型、焦慮敏感型人格)基礎的人容易發病。在相對陌生的環境,對自身病情不充分了解,存在醫患溝通不暢,緊張感,孤獨感,恐懼感,更容易使其對癔癥易感;看到忙碌不停的醫生護士,“不好意思打擾他們”的心態,使得化解心理危機的溝通、交流、傾訴等宣泄途徑受阻。當患者自身心理調節機制失代償時,出現前臨床表現。當看到一個人發病后,由于個體之間的相互影響,恐懼心理相互感染,傳遞“加速”,主動地認為他(她)暈倒了,我和他(她)打一樣的針,輸一樣的液,我也會暈倒。于是出現一個人惡心其他人也惡心,一個人胸悶其他人也胸悶的集體表現。
3 發病機理
3.1 集體發病機理 集體癔癥核心是模仿行為。同一環境下同一性質的患者群體中,接受同種治療方案,形成一種非正式群體,大家在一起接受治療,具有趨向相同的心理趨勢,彼此之間處于親密關系的心理距離,相互之間形成心理暗示。這種心理暗示的優勢在于可以促進患者之間加強信息交換,更充分了解同一種疾病不同歷程的信息,看到別人治好了,認為自己很快也能好起來,增強依從性,建立積極心態,有利于康復;劣勢在于,當患者溝通不暢,看到別人病情有不明變化,而醫護人員未能及時發現處置及給予合理分析、解釋、告知時,會進入潛意識流,從眾心理機制[1]起作用,接受這種相互間的心理暗示,不自覺進行模仿。
3.2 個體發病機制
3.2.1 生理機制 看到接受同樣治療的患者發病,恐懼不安心理引起大腦皮層向下丘腦發出警告,下丘腦再向交感神經系統發出一系列刺激信號,引起體內一系列的變化,使心跳加快,呼吸急促,二氧化碳呼出增多,出現頭暈,胸悶,心悸,手腳發麻,肢體抽搐等表現。
3.2.2 心理機制 (1)癔癥性人格基礎的患者,當發現其他人出現不適反應,而未發現自身不適反應時,會出現心理沖突,下意識的尋找自身相似感受,逐漸進入“患病”狀態,緩解心理壓力。當心理壓力超過自身心理負荷,處于心理應激狀態時,會更主動關注他人的外顯行為,通過模仿他人行為,同化他人心理應激模式,化解自身心理危機。(2)癔癥性人格者有更需要得到他人關注的心理需求,使其產生“出現不適反應”會得到被醫護人員關注的錯覺。當看到別人因出現不適受到“特別”待遇時,有被忽略、冷落的心理落差,促使其尋找自身相似感受,并外顯化,引發臨床癥狀,當受到“關注”后,心理需求得到滿足,緩解心理壓力與心理沖突。
4 應對策略
是預防策略、治療策略、教育策略相結合的產物,涵蓋預防、治療、康復諸領域。
4.1 治療策略
4.1.1 診斷 (1)對可能造成門急診輸液室集體癥狀的四種原因即本身疾病,藥物及治療方法的使用,可能存在的醫療程序失當和后續治療療效進行綜合評定,鑒別患者是否有氣質性病變。(2)集體癔癥鑒別診斷依據:①除外器質性病變,藥物毒性反應等。②有癔癥性人格基礎,既往曾有類似癔癥發作。③集體癔癥的臨床表現都非常相似,以交感神經系統興奮的軀體癥狀為多見。④對癥治療及心理治療有效。⑤治療后無遺留原自身基礎器質性病變以外的其他器質性病變癥狀體征。
4.1.2 治療 以綜合性治療為原則。
4.1.2.1 環境治療 (1)使患者脫離其最初發病環境,并與其他未發病的個體隔離,將發病的個體分別隔離治療。這樣可以避免患者繼續受到發病環境的影響和暗示,也可以避免其他人受患者影響或模仿患者繼續發病,還可以避免患者之間相互影響與模仿。部分患者通過隔離治療,去除外在誘因刺激,可終止發作,心情平靜下來,經暗示治療及適當對癥治療癥狀消失。(2)實施輸液室分區管理,按病情、病種、用藥等細化分區管理,既有利于創造和諧舒適的就醫環境,又有利于醫護人員張弛有度,合理安排,有效分配工作強度、時間、關注度等。(3)在輸液室明顯位置設置告示牌、溫馨提示牌等,將門急診輸液室工作流程,就診須知等以書面形式明示,告知患者當日值班醫護人員姓名及聯系方式,方便患者與醫護人員溝通。
4.1.2.2 心理治療 (1)在“醫護一體化” 管理理念指導下,在以保證患者安全、醫療安全的理念下,由經過整體化培訓的醫生護士對輸液室環境及患者心理應激水平進行分析,發現患者有無不良情緒累積現象及癔癥性人格基礎的患者,進行個體干預、集體治療綜合措施,讓患者不滿、緊張、恐懼、孤獨、焦慮、敏感、抑郁等負性情緒得到宣泄,引導他們回歸明朗積極的正性情緒,緩解心理壓力。(2)醫護人員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充分的包括病因、病情、診斷用藥等信息溝通與交流,鼓勵表達、溝通、交流,從而發現他們對醫療環節的認知誤區及潛在的心理問題,再予以針對性溝通,指導他們形成正確的思維模式。(3)及時有效的治療與心理疏導,一方面滿足了發病群體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使輸液室其他患者及家屬看到醫護人員對“患者安全”的保障,增強信任感,依從性,改善心理環境,有利于形成并保持輸液室和諧舒適安全的人文環境,產生“賓至如歸”的共鳴。(4)言語暗示治療:在治療中,以和藹的言語,告訴患者經過治療會取得良好效果,引導患者接受正性心理暗示,也可以配合針灸、理療,安慰劑如肌肉注射生理鹽水或10%葡萄糖酸鈣靜脈注射等。
4.1.2.3 藥物治療 對情感暴發或痙攣發作的患者,可給予地西泮、奮乃近肌肉注射治療,通過藥物鎮靜催眠作用及肌松作用,使其癥狀緩解,再輔以心理治療促其復原。
4.1.2.4 其他治療 對暈厥或木僵患者可采用針刺治療,常選用人中、合谷、內關、涌泉等穴位。
4.2 教育策略
4.2.1 教育醫護人員,改善就醫環境 (1)醫院的各項設施、設備、輸液室場地等是就醫的物理環境,置身其中的醫護人員是就醫的人文環境[2]。要倡導醫護人員的奉獻、敬業、博愛精神,更重要的是對他們看似“平凡”的工作加以肯定、鼓勵、嘉獎,使他們“勞有所得”,滿足他們“社會成就感”的心理需求。(2)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托馬斯提出的應激與應對能力關系學指出,當應對能力大于應激水平時,工作效率是高的,精神也是愉快的;反之,當應激反應大于應對能力時,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出現心理疾患。因此,給醫護人員創造交流機會,宣泄長期積累的負性情緒,如憂慮、焦躁、憤怒、沮喪、抑郁等,幫助醫護人員緩解壓力,合理調整心境,形成積極的自我防御機制,保持自身心理健康,營造醫院和諧的人文環境。
4.2.2 教育患者,形成良好從醫模式 (1)要認識到由于醫療資源配置的不均衡現狀,門急診輸液室就醫條件的改善仍落后于廣大人民群眾對醫療的需求。盡管相關部門已做好提供各項服務的準備,但難免還會出現人員緊張、空間狹小、服務不到位等現象,患者及家屬要給以充分理解和寬容,遇到排隊,擁擠時,要學會耐心等待,切忌“加塞”或抱怨;針對出現的問題,及時通知醫護人員,坦誠溝通解決,而不是對某些現象或某個人進行語言或行為上的沖擊;還可采用轉移注意力等方法來緩解自己急躁的情緒,盡可能避免對他人錯誤行為的模仿及盲目從眾行為。(2)對醫院不懷有偏見,不要帶有個人好惡就醫,特別是對輸液室實習的醫護人員。就醫中如出現一些意外情況如不適反應,軀體癥狀,要相信醫護人員能妥善救治,不要反應過度,更不要把小事“上綱上線”,使事態嚴重化,局面混亂。
4.3 預防策略 (1)消除大眾關于“心理問題是精神問題,有心理問題就是有精神問題”的認知誤區,應認識到:心理應激是個體對“覺察”到的環境刺激所產生的生理心理變化所引起的反應,可以是適應或適應不良。“集體癔癥”是個體心理應激不良,引起他人在從眾心理暗示作用下的下意識的模仿行為。從認識論的角度消除誤解,消除歧視心理與自卑心理。(2)開放的信息系統是醫患兩方面充分的理解,交流與溝通,是雙向的,而不是單向式,灌輸式地由醫護人員到患者,醫護人員要對患者敞開心胸,傾聽他們,了解他們,建立共情,引導他們回歸到健康的心理應激模式,消除隱患。(3)大力開展臨床心理學、病理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醫學與心理學交叉科學的知識普及,系統化培訓與教育工作,對“集體癔癥”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建立“預防—治療—康復”三位一體的綜合醫療體系,既重視臨床診斷,又把輸液室治療工作這樣的能把預防和康復聯系起來的橋梁作用的科室的治療與管理工作完整化,完美化,實現醫患雙贏。
【參考文獻】
1 何立嬰.社會心理學.北京:開明出版社,2001,221-257.
(編輯:悅 銘)
作者單位:100125 北京,北京軍區總醫院醫療東區急診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