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摘要】 目的 探討大網膜填塞脾窩法在防治脾切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的效果。方法 追蹤調查分析1996年7月—2006年12月脾切除術162例,先后術中未采用和采用大網膜填塞脾窩法,分成兩組比較。結果 未采用組82例,有5例術后并發粘連性腸梗阻,采用組80例無一例并發粘連性腸梗阻。結論 脾切除術中采用大網膜填塞脾窩法可有......
【摘要】 目的 探討大網膜填塞脾窩法在防治脾切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的效果。方法 追蹤調查分析1996年7月—2006年12月脾切除術162例,先后術中未采用和采用大網膜填塞脾窩法,分成兩組比較。結果 未采用組82例,有5例術后并發粘連性腸梗阻,采用組80例無一例并發粘連性腸梗阻。結論 脾切除術中采用大網膜填塞脾窩法可有效防治術后粘連性腸梗阻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 脾切除術;大網膜;粘連性腸梗阻
粘連性腸梗阻是腹部外科手術常見的并發癥,也是治療難題,如何預防是關鍵,我院自1996年7月—2006年12月收治脾切除術患者162例,通過術中未采用和采用大網膜填塞脾窩法前后分成兩組,追蹤調查分析兩組出現粘連性腸梗阻并發癥情況,進行比較,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996年7月—2001年3月脾切除術患者82例,男56例,女26例;年齡5~58歲,平均35.7歲;巨脾切除9例,外傷性脾切除73例,本組手術中均未認真采用大網膜填塞脾窩。2001年4月—2006年12月,脾切除術患者80例,男58例,女22例;年齡3~62歲,平均37.2歲;巨脾切除7例,外傷性脾切除73例。
1.2 分組 以2001年3月底為界,前后自然形成兩組,前組82例,未采用大網膜填塞脾窩法;后組80例,采用大網膜填塞脾窩法,追蹤調查兩組共162例患者,至2008年7月。
1.3 手術技巧 前組82例術中未予脾窩粗糙面進行認真處理,大網膜腸管均自然置于脾窩內。后組80例,脾窩粗糙面予大網膜先覆蓋,且將大網膜盡量填入脾窩,占領脾窩空間,防止腸管墜入其中與粗糙面直接接觸。
2 結果
通過追蹤調查162例患者至2008年7月,發現前組82例脾切除術中未采用大網膜填塞法有5例術后并發粘連性腸梗阻,發生率約占6%,其中1例為巨脾切除術后并發,余4例為外傷性脾切除并發;后組80例脾切術中采用大網膜填塞法術后無一例并發粘連性腸梗阻。
3 討論
脾切除后,脾窩留下空隙,仰臥位,其位置低,腸管由于重力作用,易墜入其中,如果術后不早期下床活動,腸管與脾窩粗糙面接觸時間過長,從而形成粘連。腸管遠離原來位置,由于粘連形成懸吊,牽拉成角,并且約束了腸管因體位改變的活動,腸管間亦易發生粘連,粘連是粘連性腸梗阻發生的條件。
粘連性腸梗阻是腸梗阻最常見的一種類型,其發生率約占腸梗阻的40%~60% [1] 。手術治療并不能消除粘連,相反的術后必須還要形成新的粘連,甚至是越粘越多,越粘越重,如何預防成為普外科醫生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1996年7月—2001年3月我院由于脾切除82例,導致粘連性腸梗阻5例,發生率約占6%。部分患者因此病前后住院達近20次,困惑了我們的治療,同時也給我們提出了問題,反思我們的手術過程,從手術中的一招一式分析,發現脾窩粗糙面處理未盡意,可能提供了腸管與之接觸的機會,從而為腸粘連創造了條件。因此,我們于2001年4月脾切除手術時采用大網膜填塞脾窩法,阻斷了腸管與脾窩粗糙面的接觸,調查2001年4月—2006年12月80例脾切除術患者未發現1例患者發生粘連性腸梗阻,甚至其后的脾切除患者亦未發現因粘連性腸梗阻而住院,因此可見,2001年3月前,由于我們手術中操作不當,是導致患者粘連性腸梗阻形成的原因。
脾切除術后,采用大網膜填塞脾窩,既覆蓋了脾窩粗糙面,又占據了脾窩空間,腸管只能浮于其上面,大網膜隔離了腸管與脾窩粗糙面的直接接觸,采用此法,未發現有脾切除導致粘連性腸梗阻的發生,而未采用大網膜填塞脾窩法則有約6%并發粘連性腸梗阻的發生率,說明脾切除術中采用大網膜填塞法是防止脾切除術后并發粘連性腸梗阻可靠的有效的方法,也是脾切除術中應該遵守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陳孝平.外科學上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592.
作者單位:416100 湖南瀘溪,瀘溪縣人民醫院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