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摘要】 目的 探討應用后路椎板減壓,RF復位固定,椎體間植骨術治療峽部裂性腰椎滑脫癥的臨床效果。方法 對23例峽部裂性腰椎滑脫癥行后路椎板減壓,RF復位固定結合椎體間植骨術治療,進行回顧總結。1個月,術后6~12個月復查腰椎X線片,1例殘留Ⅰ°滑脫。結論 RF復位內固定,腰椎椎體間植骨融合治療峽部裂性腰椎......
【摘要】 目的 探討應用后路椎板減壓,RF復位固定,椎體間植骨術治療峽部裂性腰椎滑脫癥的臨床效果。方法 對23例峽部裂性腰椎滑脫癥行后路椎板減壓,RF復位固定結合椎體間植骨術治療,進行回顧總結。結果 隨診6~18個月,平均12.1個月,術后6~12個月復查腰椎X線片,1例殘留Ⅰ°滑脫;1例植骨區仍有透亮影。結論 RF復位內固定,腰椎椎體間植骨融合治療峽部裂性腰椎滑脫癥療效滿意,脊柱融合率高。
【關鍵詞】 腰椎滑脫癥;內固定;骨移植
【中圖分類號】 R681.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80-6115(2010)01-0030-02
峽部裂性腰椎滑脫癥是臨床上腰腿痛常見的原因之一,筆者自2003年6月-2008年11月采用RF復位內固定結合椎體間植骨治療峽部裂性腰椎滑脫癥23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23例,男11例,女12例;年齡30~60歲,平均44.5歲;病程1~15年,平均32個月;按Meyerding分型:Ⅰ°3例、Ⅱ°18例、Ⅲ°2例;2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腰痛,下肢感覺異常,伴單側下肢痛3例,雙側20例,膝、踝反射減弱14例,L4滑脫8例,L515例。
1.2 手術方法 取俯臥位,腰椎后正中入路,充分顯露滑椎及下一椎的椎板,小關節突及橫突。首先確定椎弓根螺釘點,腰椎選擇需要植入螺釘的椎體上關節突外緣縱向切線與橫突水平線之交點作為進釘點;骶1椎體進釘點位于骶1上關節突下緣旁10mm直向下5mm處。將RF提拉釘置入滑脫椎椎弓根內,且在其下一椎體置入"U"型螺釘,術中C型臂X線透視,確定釘的位置是否正確。先仔細剝離椎板的峽部裂處的瘢痕組織,將浮動的棘突與椎板完整切除,切除病變的黃韌帶,再切除小關節突的內側半,潛行擴大側隱窩和神經根管,摘除突出的椎間盤和髓核組織,刮除椎板軟骨面,直至露出軟骨下骨,生理鹽水沖洗椎間隙,再裝上加壓縱棒,先行縱向撐開,后擰緊復位螺帽提拉脫位椎,完成復位,將切除的棘突和椎板處理后填充于椎體間打壓植骨,而后松開"U"型螺釘螺帽,沿縱棒行縱向加壓后鎖緊螺帽。
1.3 臨床療效評判標準[1] 優:腰和下肢痛完全消失、無體力活動受限,不用止痛藥,能下蹲;良:腰和下肢痛大都消失,能從事既往工作,體力活動輕度受限,偶用止痛藥,能下蹲;可:腰和下肢痛部分消失,能從事既往工作或稍低層次工作,體力活動明顯受限,常用止痛藥,下蹲輕度受限;差:腰和下肢痛同前或加重,體力活動明顯受限,不能從事既往工作,常規用止痛藥,無支撐不能下蹲。
2 結果
隨診6~18個月,平均12.1個月,23例中:優10例,良13例,優良率100%,復查腰椎X線片1例殘留Ⅰ°滑脫,1例植骨區仍有透亮影,骨性融合率95.6%,無內固定松動、斷裂出現。
3 討論
關于本病的發病機制,多數學者認為:大部分患者系慢性韌帶勞損或應力性損傷產生的疲勞骨折,造成神經根及馬尾神經牽拉或卡壓,自愈可能性小,對經過保守治療無效者,主張手術復位滑移椎體,并徹底減壓,植骨融合重建脊柱穩定性。在內固定的選擇上,筆者選擇4釘系統的RF系統,優勢在于只要置入4枚椎弓根釘,縮短了手術時間,減少手術創傷,不干擾鄰近正常椎間節段,可對滑移間隙進行撐開和加壓,且操作簡單,價格便宜。但是任何堅強的內固定只能起到臨時的穩定性,為骨性愈合提供條件,只有良好的植骨融合才能最終維持脊柱正常結構和生理功能[2]。一般臨床上常用的植骨方式多是椎體后外側植骨,存在植骨床面積少,周圍軟組織剝離多,植骨融合率的等缺點。由于人體重力線通過椎體前方,80%的負荷通過椎間盤,因此術后椎體間的骨性融合就成了決定患者預后的主要因素。所以筆者選擇椎體間自體骨嵌壓植骨。筆者將術中切除的椎板及棘突制成骨顆粒,嵌壓于骨移的椎間隙內,椎體間植骨融合能提供較大的移植空間,且椎體骨質血供豐富,結合自體嵌壓植骨,在壓力下易于愈合,提高了骨融合率,椎間融合符合脊柱的生理要求,穩定性好,可減少內固定地松動、斷裂和腰椎再滑脫地發生。
總之,RF復位內固定結合自體椎體間植骨是治療腰椎滑脫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 譚俊艷,馮冰云,梁再躍,等.經椎弓根單節段內固定和后外側融合治療腰椎峽部裂.脊柱外科雜志,2003,1(4):218-220.
2 陳鵬,葉君,林建華,等.腰椎滑脫后路手術及兩種融合術的療效評價.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6,21(9):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