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摘要】 回顧性分析26例手術治療的腸套疊患兒的臨床資料,總結腸套疊的手術治療。分析提示,手術治療腸套疊要加強圍手術期處理,并注意觀察腸管生機恢復情況,必要時行腸切除。 【關鍵詞】 急性腸套疊。手術治療 我院自2005年1月&mdash。...
【摘要】 回顧性分析26例手術治療的腸套疊患兒的臨床資料,總結腸套疊的手術治療。26例全部治愈,其中行腸切除8例,無死亡病例。分析提示,手術治療腸套疊要加強圍手術期處理,并注意觀察腸管生機恢復情況,必要時行腸切除。
【關鍵詞】 急性腸套疊;手術治療
我院自2005年1月—2009年12月共手術治療急性腸套疊患兒26例,現將臨床資料整理如下并加以分析。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6例患兒,其中男18例,女8例,男女比例2.2:1;年齡2個月~5歲,<4個月者3例,4個月~1歲者20例,>1歲者3例,4個月~1歲占80%;發病時間5~80h,>48h者6例,<48h者20例。
1.2 發病情況 有嘔吐癥狀者26例,陣發性哭鬧者24例,解果醬樣大便者20例,腹部觸及腫塊者18例。所有患者都有面色蒼白,不同程度的脫水貌,8例脫水嚴重,精神萎靡,反應遲鈍。26例B超檢查22例有典型“靶型”改變。
1.3 手術及結果 26例患者中6例因發病時間過長且一般情況嚴重,12例確診后直接手術,8例經空氣加壓灌腸失敗后轉手術。術前予以補液,胃腸減壓,必要時退熱,吸氧,采用靜脈全麻。進腹后20例有血性滲液。6例已自動復位,20例手法逆行擠壓復位,其中16例因復位困難而鞘部注入石蠟油。腸套類型:回盲型16例,回結型6例,回回結型4例。原發型22例,器質性病變4例,其中美克耳憩室2例,腸原性囊腫1例,腸壁息肉1例。8例腸壞死,行腸切除術。其中除2例因腸壁壞死,水腫嚴重,予以回腸造瘺,二期吻合,其余6例均一期腸吻合。8例闌尾切除。漿膜破損者予以修補。術后予補液,適當用抗生素,必要時予以TPN支持。26例全部治愈,其中6例切口裂開,予以減張縫合后愈合良好。無死亡或腸梗阻等并發癥。
2 討論
急性腸套疊為嬰幼兒最常見急腹癥之一。僅少數有器質性病變,器質性病變美克耳憩室多見。其次可有:息肉,腸壁囊腫,淋巴瘤,血管瘤等。無器質性病變者原因不明[1]。嬰幼兒回盲部游動性大,回盲腸發育不均是其高發的解剖因素。另外:飲食的成分及量的變化,病毒感染引起回盲部黏膜病變及高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腸道神經功能紊亂等可導致腸痙攣,逆蠕動,進而引起腸套疊[2]。近幾年有人考慮也可能有家族遺傳因素。患兒有陣發性哭鬧,嘔吐,果醬樣大便及腹部觸及臘腸樣腫塊時,結合B超,X線空氣灌腸不難診斷腸套疊。延誤診斷增加了手術治療和腸壞死的機會。本組病例20例發病>48h者有8例腸壞死;<48h者8例,無腸壞死。可見及時診治可明顯減少腸壞死的發生率。筆者認為,要做到早期診斷,需注意以下幾點:對于只具備1~2個癥狀或體征的,應仔細詢問病史,認真腹部觸診,同時做肛門指檢以觀察有無血便,做B超或空氣灌腸檢查。特別注意小嬰兒和年長兒,前者病情進展快,臨床表現不典型但很快就出現嚴重的脫水,酸中毒,多精神萎靡甚至休克;后者年齡大而易被誤診或漏診,且多有器質性病變。注意和菌痢、急性壞死性小腸炎、腹型紫癜、美克耳憩室等鑒別。空氣灌腸既對診斷有決定性作用,也是治療的最有效方法,成功率達90%以上。除空氣灌腸失敗者外,以下情況亦考慮手術治療:發病時間48h以上且一般情況不良,腹脹,脫水嚴重或有腹膜炎者;透視提示小腸腸套,或多次復發懷疑有器質性病變者;套塊較高達脾曲者,本組18例直接手術,6例灌腸失敗轉手術。術前均需補液,糾正脫水,電解質紊亂或酸中毒,胃腸減壓,退熱。術中手法復位,注意用力均勻、持續,切忌用力過大或者牽拉套入的腸管。對于復位困難的可自鞘部注入石蠟油,或以小指分離套入和鞘部粘連。為防止腸管破裂,用溫熱生理鹽水紗布包裹保護鞘部遠端。有的因套塊較大,難以脫出切口,應在腹內予以擠壓復位一定程度后再脫出。復位后要注意以下幾點:探查是否有器質性病變,有則予施行相應手術,或腸切除。術中見闌尾套入或淤血,腫脹,可切除;腸管漿膜破裂則修補。仔細判斷腸管生機。觀察腸管顏色,腸系膜末梢動脈搏動,腸蠕動情況。如水腫、青紫嚴重者,以溫生理鹽水紗布覆蓋10~20min,如血供恢復,腸管生機良好,則還納腹腔,否則切除壞死腸管。另外,需注意鞘部小點狀壞死灶,很難發現,且易發生遲發穿孔。需要強調的是對于腸管生機恢復差而又難以判斷腸管是否壞死的,一般予以切除而盡量不存有僥幸心理。
【參考文獻】
1 童爾昌,季海萍.小兒腹部外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224.
2 劉華明,楊海,劉唐彬,等.小兒腸套疊72例臨床分析.廣西醫學,2002,4: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