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摘要】 目的 探討解剖型鎖定鋼板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體會。方法 針對2006—2009年在我院治療的31例脛骨平臺骨折治療資料分析。結論 脛骨平臺骨折,經解剖復位,應用解剖型鎖定鋼板牢固內固定治療,早期功能鍛煉是獲得滿意效果的關鍵。脛骨平臺。...
【摘要】 目的 探討解剖型鎖定鋼板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體會。方法 針對2006—2009年在我院治療的31例脛骨平臺骨折治療資料分析。結果 本組31例隨訪6~24個月,綜合評價優20例,良8例,可2例,差1例,優良率91.3%。結論 脛骨平臺骨折,經解剖復位,應用解剖型鎖定鋼板牢固內固定治療,早期功能鍛煉是獲得滿意效果的關鍵。
【關鍵詞】 解剖型;鎖定鋼板;脛骨平臺;骨折
脛骨平臺骨折是一種較常見的關節復雜骨折,此類骨折不僅粉碎嚴重,且常合并有軟組織損傷,在術后出現創傷性骨關節炎,感染,內固定失敗,皮膚、軟組織壞死,關節僵硬,甚至截肢等嚴重并發癥。2006—2009年我院使用解剖型鎖定鋼板治療該類骨折,取得較滿意效果,現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脛骨平臺骨折患者31例,男21例,女10例,年齡24~68歲,平均年齡39.4歲;受傷原因:交通事故傷28例,砸傷2例,墜落傷1例,復合傷29例,其他2例。按照骨折Hohl分類方法分型[1],其中Ⅰ型 (單純楔型骨折)6例;Ⅱ型(單純壓縮骨折)13例;Ⅲ型(Ⅰ型與Ⅱ型合并關節面壓縮及外側皮質骨折)7例;Ⅳ型(“T”型與“Y”型骨折或兩髁粉碎性骨折)5例;本組31例病員均采用手術方法治療。
1.2 治療方法
1.2.1 手術治療 脛骨平臺骨折波及關節面,引起關節面不平整,肢體對線的改變以及關節的不穩定,而引起關節疼痛和功能障礙。關節面復位是手術的關鍵[2]。手術切口既要有良好的顯露,又要避免影響皮膚血運致皮膚壞死。選膝關節內側或前外側入路。手術切口不宜越過中線,皮膚的剝離應在深筋膜層,切開關節囊,檢查半月板、交叉韌帶有無損傷,顯露塌陷的關節面。手術將塌陷的關節面撬平,復位骨折塊,根據骨缺損情況,選用自體同種、異體骨植骨。I~IV型骨折均采用脛骨平臺解剖型鎖定鋼板給予有效堅強內固定治療。對損傷的半月板、韌帶進行修補。
1.2.2 術后外理 術后常規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預防骨筋膜室綜合征發生。一般不采用外固定,術后第2天要求患者在床上行股四頭肌肌力鍛煉,早期扶雙拐不負重功能鍛煉,盡早采用持續被動運動器(CPM機)鍛煉,2次/d,每次30min,幅度由小到大。以患者能耐受為限,逐步加大膝關節的活動范圍。
2 結果
本組31例,均獲得隨訪,隨訪6~24個月,平均14個月。全部骨折均獲臨床愈合。傷口均一期愈合,無傷口感染。根據膝關節功能評價方法,按疼痛,主動活動能力及活動范圍,穩定性及患者自我評價等5個項目進行綜合評分,優:90分以上,良:80~90分,可:60~80分,差:60分及以下。根據評分標準本組31例中,優20例,良8例,可2例,差1例,總優良率91.3%。
3 討論
目前對于脛骨平臺骨折的治療方法各異,標準不一。手術治療的目的是使下陷及劈裂的骨折片復位,恢復膝關節面的平滑,糾正膝內、外翻畸形,有效的內固定和早期功能鍛煉仍是應遵循的原則。近年來平臺骨折更是強調術前、術中、術后融為一體的綜合治療,以減少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在手術治療脛骨平臺骨折中,應盡量避免廣泛剝離,以減少血供破壞,選用解剖型鋼板,符合脛骨的解剖特征,術中不需要塑型,即可與骨面緊貼并能起到支撐作用,然后使用鎖定釘固定,既達到堅強內固定又能支撐關節面的作用,且該型鋼板及鎖釘強度可靠不易造成螺釘松動及斷裂。凡合并半月板、交叉韌帶起點及側副韌帶損傷者,術中應盡量予以修補,以增強膝關節穩定性。只有合并交叉韌帶實質部斷裂者,為避免手術時間過長,減少感染等并發癥,可待II期 手術修補。為防止術后關節粘連,關節功能障礙,早期應不負重并加強功能鍛煉,采用持續被動運動器(CPM機)鍛煉幅度從小到大,以病人能夠耐受為限。對膝關節后期功能恢復非常重要[1]。
總之,治療脛骨平臺骨折,應該持固定與活動統一,骨與軟組織并重,醫療措施與患者的密切配合行功能鍛煉相結合的治療原則[3]。
【參考文獻】
1 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等.實用骨科學,第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8:709-714.
2 吳階平,裘法祖,吳孟超,等.黃家駟外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2856.
3 萬會年.脛骨平臺骨折手術治療體會.臨床和實踐醫學雜志,2006,9(3):1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