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關鍵詞】 雙黃連 利巴韋林 手足口病 療效觀察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法定傳染病。目前尚無特效藥物治療。2009年 12月聯合應用雙黃連、利巴韋林靜滴治療手足口病77例,經臨床觀察,取得較滿意的療效,現報告如下。2 治療方法 治療組給予利巴韋林注射液10~l5mg/(kg·。...
【關鍵詞】 雙黃連 利巴韋林 手足口病 療效觀察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法定傳染病。近年來其發病有增多及嚴重的趨勢,主要的感染對象為嬰幼兒,傳染性強,可在短期內造成局部流行,易并發心肌炎、腦炎、肺水腫,嚴重者可導致死亡。目前尚無特效藥物治療。我院于2008年 5月—2009年 12月聯合應用雙黃連、利巴韋林靜滴治療手足口病77例,經臨床觀察,取得較滿意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共152例,均為我院住院病例,均符合新版《實用兒科學》手足口病的診斷標準[1],其中男80例,女72例;年齡1歲12例,~3歲89例 ,~7歲51例。152例患兒均有發熱,于手、足、口腔、臀部可見丘疹、斑疹,同時伴有口腔疼痛、厭食,8例病兒曾出現熱性驚撅。將該組病兒隨機分為兩組進行對比觀察。治療組 77例,對照組75例 ,兩組在性別、年齡、病情嚴重程度方面差異無顯著性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給予利巴韋林注射液10~l5mg/(kg·d),注射用雙黃連60mg/(kg·d),連續靜滴5d;對照組給予利巴韋林注射液10~l5mg/(kg·d)。兩組均給予常規護理退熱等治療,有細菌感染者應用抗生素。治療中主要觀察熱退、皰疹結痂及消退時間,以此作為判斷臨床療效的依據。
2 治療結果
兩組治療療效,見表1。
表1 兩組病兒熱退、皰疹結痂及消退時間比較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3 討論
手足口病主要由柯薩奇病毒A16型及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具有特征性皮疹和口腔黏膜損害的一種綜合征。1957年首先出現于新西蘭及加拿大,此后反復在歐洲、北美洲、大洋洲及部分亞洲國家大流行,每2~3年流行 l次,該病傳染性極強,多發生于5歲以下幼兒,主要經口(包括密切接觸)或經呼吸道傳播。近年來發病率有增加趨勢,局部區域暴發流行時有發生,常可發生心肌炎、腦炎、肺水腫等嚴重并發癥。因此,臨床上選擇有效藥物,盡快減輕癥狀,縮短病程是決定患兒病情轉歸的關鍵。
利巴韋林注射液具有廣譜抗病毒活性,對多種DNA和RNA病毒都有抑制作用。藥物進入被病毒感染的細胞后迅速磷酸化,其產物作為病毒合成酶的競爭性抑制劑,抑制單磷酸脫氫酶、RNA多聚合酶和mRNA鳥甘轉移酶活性,引起細胞內鳥甘三磷酸的減少,損害病毒RNA和蛋白合成,從而起到抗病毒作用。
手足口病屬于中醫“溫病”范疇,病因為感受疫毒時邪,內傷濕熱蘊結或心火上炎所引起。濕熱疫毒經口鼻而入,發于手足,上熏口咽,外透肌膚,發為皰疹,并見發熱、倦怠、厭食、惡心等癥狀。注射用雙黃連山連翹、銀花、黃芩提取制成。方中銀花甘寒,芳香疏散,善清肺經熱邪,為君藥;黃芩苦寒,善清肺炎及上焦之實熱;連翹苦微寒,長于散上焦風熱,并有清熱解毒之功,為臣藥。三藥合用,共奏辛涼解毒、清熱解毒之功[2]。
本文結果顯示,利巴韋林對腸道病毒也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雙黃連有辛涼解毒、清熱解毒之功效,兩藥合用,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807-808.
2 陳水宏,壬友敏,劉桂琴,等.雙黃連粉針治療嬰幼兒秋冬季腹瀉療效觀察.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1999,6: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