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關鍵詞】 足骨 巨細胞 修復性肉芽腫 切除 1 病歷摘要患者,男,28歲,發現右足背外側部局部隆起1年入院。入院后一般化驗檢查無異常,行腫物切除術,病理為巨細胞修復性肉芽腫,術后隨訪1年半無復發。1 歷史回顧1953年Jaffe首先描述下頜骨的巨細胞修復性肉芽腫(GCRG),認為GCRG是一種少見的非腫瘤性良性病變。......
【關鍵詞】 足骨 巨細胞 修復性肉芽腫 切除
1 病歷摘要
患者,男,28歲,發現右足背外側部局部隆起1年入院。患者2008年初曾扭傷右足,足背外側觸及結節,近一年明顯增大,見圖1、2;走路多時有疼痛不適感,無明顯的發熱及夜間疼痛等。入院查體:右足背外側明顯隆起,無明顯壓痛。X線片顯示可見右足第五跖骨囊狀膨脹性骨質破壞區,邊界清晰,有硬化邊,骨皮質變薄,病變內密度不均勻。2009年5月門診先以“內生軟骨瘤”收入院。入院后一般化驗檢查無異常,行腫物切除術,病理為“巨細胞修復性肉芽腫”,術后隨訪1年半無復發。圖1圖2
2 討論
2.1 歷史回顧
1953年Jaffe首先描述下頜骨的巨細胞修復性肉芽腫(GCRG),認為GCRG是一種少見的非腫瘤性良性病變。 近10年國內報道6例發生在手足的病例, 第一、四、五掌骨,末節趾骨。
2.2 病因
(1)病因不清。(2)非真性腫瘤。(3)外傷或炎癥后出血的一種修復性反應。(4)妊娠可促進病變發生和生長。
2.3 流行病學特性
好發于兒童及青年,男性略多于女性; 多單發,下頜骨最多見,其次蝶骨、顱面骨、手足骨;大多有外傷史。
2.4 臨床表現
病損骨無痛性膨脹性生長,可有局部疼痛。
2.5 實驗室檢查
無特異性,鈣、磷、堿性磷酸酶均正常。
2.6 X線檢查
圓形或卵圓形溶骨性膨脹性生長,一般無骨膜反應,骨皮質變薄,一般不穿破;一般不超越骺板;還可以表現多樣,無特異性。
2.7 組織學特點
巨細胞成簇分布,間質伴出血、反應骨形成。
2.8 鑒別診斷
2.8.1 骨巨細胞瘤
年齡20~40歲,多發生骨骺融合后的長骨骨端,組織學上大量破骨細胞性巨細胞均勻分布在間質細胞中為特征。
2.8.2 動脈瘤性骨囊腫
好發于20歲以下,椎骨和扁骨多發,X線骨呈偏心膨脹,多核巨細胞分布不均,間質為成熟的纖維細胞。
2.8.3 棕色瘤
多發于成年女性,由甲旁亢所致。多骨受累,早期骨痛,血鈣、堿性磷酸酶升高,磷降低。
2.9 治療
單純刮除; 切除病變組織;病變以外0.5cm擴大切除。
2.10 預后
切除病變,預后良好;單純刮除或刮除不徹底易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