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摘要】 目的 中西醫結合治療兒童過敏性紫癜療效觀察。方法 中西醫并重,取長補短對7例患兒特征治療收集總結。本組經中西醫結合治療均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結論 過敏性紫癜反復、遷延與上感及接觸過敏原有關,地塞米松、氫化考的松對控制腹痛、胃腸道出血、關節疼痛有較好療效,但對防止反復及累及腎臟無效,運用中西......
【摘要】 目的 中西醫結合治療兒童過敏性紫癜療效觀察。方法 中西醫并重,取長補短對7例患兒特征治療收集總結。結果 7例中男5例,女2例;5歲2例,7歲3例,8歲2例;單純2例,關節型2例,混合型(皮膚、關節消化道)2例,腎病型1例。除2例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外,5例均無明顯誘因。本組經中西醫結合治療均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結論 過敏性紫癜反復、遷延與上感及接觸過敏原有關,地塞米松、氫化考的松對控制腹痛、胃腸道出血、關節疼痛有較好療效,但對防止反復及累及腎臟無效,運用中西醫結合較單純西藥治療在臨床明顯地縮短了病程,減少并發癥,控制復發,并能減少激素用量,減輕副作用。
【關鍵詞】 過敏性紫癜;中西醫結合;治療觀察
為了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過敏性紫癜的療效,現將本科收治的7例患兒診治情況分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7例患兒中男5例,女2例;5歲2例,7歲3例,8歲2例,單純2例,關節型2例,混合型(皮膚、關節消化道)2例,腎病型1例。除2例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外,5例均無明顯誘因。
1.2 臨床表現
(1)反復出現皮膚紫癜,最多見于雙下肢、臀部,對稱分布,分批出現,大小不等,最初為紫紅色高出皮膚斑丘疹,中心發生點狀出血,漸變成暗紅色,嚴重時融合成一片,壓之不退色,最后變成棕色而逐漸消退,不留痕跡。重時延及上肢及軀干,有些伴有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2)消化道癥狀:出現腹部絞痛,以臍周及右下腹較劇,部分全腹痛,無腹肌緊張,伴有嘔吐,無嘔血者,肉眼血便,大便潛血陽性。(3)關節癥狀:出現關節疼痛或關節腫脹,以膝、踝、腕及肘關節多見,呈游走性,關節活動受累,活動時疼痛加劇,觸痛明顯,數日內癥狀消退,無關節變形,病程中常反復發作。(4)腎臟受損:合并腎臟癥狀,在出現紫癜后2~4周后出現肉眼血尿,鏡下血尿及蛋白尿,其中1例皮疹消退后出現腎臟癥狀,無水腫,血壓正常。
2 治療
2.1 西醫治療
2.1.1 一般治療
急性期臥床休息,避免與可疑過敏源接觸,停用可疑藥物,忌食魚蝦、牛羊肉、雞蛋等動物蛋白質多的食物,如有感染者,足量應用青霉素7~10天,補充大量維生素C、維生素P。
2.1.2 對癥治療
發熱、關節腫痛者可用解熱鎮痛;消化道出血時禁食、補液,重者給予止血藥如止血敏、立止血等,出血嚴重者輸血;腹痛明顯者給予654-2,0.3~2mg/kg肌注。
2.1.3 皮質激素
氫化可的松5~20mg/(kg·d),癥狀緩解后改為口服強的松每日1~2mg/kg,待胃腸癥狀消退后逐漸停藥,或用同劑量地塞米松。
2.1.4 組胺H2受體阻滯劑
對于紫癜反復發作,上消化道癥狀明顯者,給予甲氰咪胍200mg/kg。
2.1.5 鈣劑應用
10%葡萄糖酸鈣5~10ml/d,靜滴。
2.2 中醫治療 辨證論治。
2.2.1 風熱外襲型(單純型)
低熱、畏寒、頭痛、骨楚、目干、咽紅等,皮疹紅色淤、苔薄黃,脈浮數。治療原則:疏風清熱、涼血止血。方藥,桑菊飲加減:桑葉8g,菊花8g,金銀花8g,連翹8g,荊芥炭10g,山梔6g,生地9g,赤芍8g,側柏葉20g,大小薊各8g,藕節炭20g。
2.2.2 風濕入絡(關節型)
皮疹呈多形性、瘀斑、色紅隆起、關節腫脹疼痛、肢體乏力、間歇發熱、下肢水腫、苔白膩、脈浮濡。治療原則:宣祛風除濕。方藥:獨活寄生湯加減:獨活8g,秦艽10g,防風10g,牛膝12g,防己10g,威靈仙12g,當歸12g,赤芍12g,川芎10g,薏仁20g,海風藤20g。
2.2.3 脾胃濕熱型(腹型)
除皮疹多形性、關節疼痛外并見惡心、嘔吐、腹痛如絞、大便出血,苔黃膩,脈濡數。治療原則:清脾利濕;方藥:脾除濕飲:茯苓皮25g,白術10g,黃芩10g,山梔8g,茵陳25g,生地12g,麥冬12g,澤瀉10g,竹葉8g,地榆炭25g,生甘草4g。
2.2.4 肝腎陰傷型(腎型)
除皮疹多形性外虛熱、煩躁、面赤、耳鳴目澀,舌紅苔少,脈細數。治療原則:養陰清肺、涼血止血。方藥:六味地黃湯加減:生地10g,丹皮10g,玄參10g,麥冬12g,白茅根25g,大小薊12g,茯苓25g,枸杞子12g,龜板8g,鱉甲8g,生草4g。
3 結果
本組7例患兒經中西醫結合治療均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4 討論
過敏性紫癜是一種以毛細血管和小動脈為主的變態反應性疾病,其病理改變為廣泛性的小血管炎癥,臨床以皮膚紫癜、消化道出現、關節疼痛以及腎臟損害為主要表現[2]。本病多見于學齡期(5歲以上)兒童,春秋季節發病較多,病因尚不明確,可能是某種致敏原因引起的變態反應,是與某種致敏原接觸后,使機體發生自身免疫反應,由于免疫復合物沉積造成毛細血管炎性改變,而使其通透性增加,血漿及血細胞滲出,導致皮膚、黏膜、關節以及內臟器官出血,甚至水腫、腫脹、疼痛等[3];目前病因多傾向于與感染(病毒、細菌、寄生蟲等)、食物(魚蝦、牛羊肉、雞蛋、牛奶等)、藥物(抗生素、磺胺類、解熱鎮痛劑、抗結核藥物等)以及昆蟲叮咬、花粉、疫苗接種等有關,具體病因難以肯定;在臨床治療中單純性,病程短、療程短、療效佳,而合并關節、上消化癥狀者,病程較長,可達1~2個月以上,相對療效較差,其中4例腎臟受損,出現蛋白尿,尿潛血陽性,腎功能檢查均無異常,血壓正常。
【參考文獻】
1 歐正武,張寶林.實用兒科學(中西醫結合).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
2 楊霽云.過敏性紫癜腎炎臨床分型及治療.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1,16(4):198-199.
3 甘波,李獻珍,曾明輝.過敏性紫癜腎損害臨床相關因素的探討.中華腎病雜志,1999,15(1):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