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關鍵詞】 支原體肺炎 臨床分析 支原體肺炎是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最常見的肺炎,由肺炎支原體感染引起,近年來本院支原體肺炎發病率逐年上升,并納為本院臨床管理路徑,同時發現嬰幼兒也有發病。5月收治的60例支原體肺炎病例分析如下。1 臨床資料1。2 臨床表現均有咳嗽(100%),發熱32例(53。...
【關鍵詞】 支原體肺炎 臨床分析
支原體肺炎是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最常見的肺炎,由肺炎支原體感染引起,近年來本院支原體肺炎發病率逐年上升,并納為本院臨床管理路徑,同時發現嬰幼兒也有發病。現將本院2011年1—5月收治的60例支原體肺炎病例分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60例,男27例,女33例;發病年齡0~3歲8例(13.3%),3~7歲26例(43.3%),7~14歲26例(43.30%)。
1.2 臨床表現
均有咳嗽(100%),發熱32例(53.3%),喘息23例(38.3%),胸悶15例(25%),肺部體征多不明顯,肺部有濕啰音28例(46.6%),喘鳴音22例(36.6%)。病程1周以上55例,其中25例靜滴頭孢菌素類5~7天,15例靜滴青霉素1周左右,20例頭孢菌素類加青霉素類聯合用藥5天,癥狀無緩解或緩解不明顯。
1.3 肺部X線檢查
37例表現為點片狀陰影,21例肺紋理增多伴肺門影增濃,2例大片暗影伴胸腔積液。
1.4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白細胞總數<100×109/L 44例,>100×109/L 16例,中性粒細胞均高于正常,占白細胞總數的65%~80%,55例肺炎支原體抗體呈陽性或弱陽性,血清冷凝集試驗均陽性,滴度為1∶512~1∶32。
1.5 治療方法
對7歲以下的36例患者采用紅霉素20mg/(kg·d)加5%葡萄糖注射液稀釋為1mg/ml濃度,每日1次靜滴,胃腸反應明顯者加鹽酸山莨菪堿50~100mg,治療7~10天后,改口服阿奇霉素10mg/(kg·d),每日1次,連服3天,停4天為1個療程。7歲以上24例,給予阿奇霉素10mg/(kg·d)(最大劑量每日不超過0.5g),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再加維生素B6針0.1g靜滴,每日1次,連用5天,停3天后改口服阿奇霉素10mg/(kg·d),每日1次,連服3天停4天,對病情嚴重者可服2個療程,總療程為2~3周。
1.6 結果
60例患兒均治愈,門診隨訪3~6個月無復發。
2 討論
支原體肺炎好發于學齡前兒童,本組3~7歲發病率為43.3%,與文獻報道一致。臨床主要表現為發熱及劇烈咳嗽,本組報道100%均有咳嗽,53.3%伴有發熱,部分表現為喘息,本組38.3%有喘息癥狀,肺部聽診有喘鳴音,本病肺部體征多不明顯,僅46.6%肺部有濕啰音。胸部X線片改變顯著,表現為點片狀陰影61.6%(37/60例),肺紋理增多伴肺門顯著35%(21/60例),大片暗影伴胸腔積液3%(2/60例)。因實驗室檢查血常規白細胞多數不高,中性粒細胞增高,易被誤診為病毒性肺炎或細菌性肺炎,使病程延長,本組56例病程均達1周以上,其中25例靜滴頭孢菌素治療,15例給予青霉素靜滴治療,20例頭孢菌素類加青霉素類聯合用藥,咳嗽有所減輕。這是因為肺炎支原體是一種最小的非活動性生長的微生物,介于細菌與病毒之間,由于沒有細胞壁故侵襲力差,隨飛沫進入呼吸道后,在呼吸道黏膜表面上皮細胞緊密附著,并在局部生長繁殖,引起局部黏膜充血、水腫、炎性滲出,影響纖毛活動,臨床表現為支原體肺炎,青霉素、頭孢菌素對本病療效差,紅霉素有效。支原體肺炎傳統的治療方法是靜滴紅霉素20mg/(kg·d),2~3周,因療程長、胃腸反應重,患兒及家長不能堅持足夠療程,易引起復發。本組36例采用紅霉素靜滴1周,加阿奇霉素口服序貫治療2周,對7歲以上24例采用靜滴7天左右,停3天,序貫阿奇霉素口服3天停4天,使輸液時間縮短,患兒易于接受,臨床觀察60例均治愈,無復發。故臨床遇較大兒童出現發熱咳嗽,胸片顯示肺炎改變,用一般抗生素治療效果不佳時應考慮本病,適時檢查血清冷凝集試驗或支原體抗體以助診,必要時可換用紅霉素或阿奇霉素治療,值得注意的是阿奇霉素序貫療法應用2個療程可避免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