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摘要】 目的 探討100例脊柱結核的X線及CT診斷。方法 回顧性分析100例脊柱結核的全部臨床資料,通過臨床表現結合X線拍片及CT檢查進行診斷。結果 對100例脊柱結核患者都作出了正確診斷。結論 臨床結合X線及CT檢查,是診斷脊柱結核的主要方法之一,可大大提高脊柱結核的診斷率。...
【摘要】 目的 探討100例脊柱結核的X線及CT診斷。方法 回顧性分析100例脊柱結核的全部臨床資料,通過臨床表現結合X線拍片及CT檢查進行診斷。結果 對100例脊柱結核患者都作出了正確診斷。結論 臨床結合X線及CT檢查,是診斷脊柱結核的主要方法之一,可大大提高脊柱結核的診斷率。
【關鍵詞】 脊柱; 結核; X線及CT; 診斷
脊柱結核是全身骨關節結核的首位,以腰椎最多,次為胸椎、頸椎,骶尾部較少[1]。下面將筆者近年來診斷的100例脊柱結核總結如下,供同道們參考。
1 臨床資料
本組100例脊柱結核患者中:男60例,女40例。發病年齡均在18~50歲之間。其中:18歲的有10例,~21歲的有8例,~26歲的有10例,~31歲的有12例,~35歲的有12例,~37歲的有8例,~39歲的有10例,~43歲的有10例,~45歲的有14例,~50歲的有6例。就診原因:因胸腰背后疼痛來醫院就診的有63例,因單獨腰痛來就診的有37例。
2 診斷結果
100例脊柱結核患者中,X線拍片檢出率為96%,CT檢出率為100%。其診斷結果是:100例脊柱結核患者中,頸椎結核有1例,胸椎結核有33例,腰椎結核有65例,腰骶部結核1例。100例脊柱結核患者中,椎體單發病變的有90例,累及鄰近2個椎體的有6例,累及3個以上椎體的有2例,跳躍性累及2個以上椎體的有2例。
3 X線及CT檢查表現
可見椎體上、下邊緣呈蟲蝕樣骨質破壞,椎體被壓縮呈楔形樣改變,椎體間隙變窄,周圍軟組織腫脹,同時可見有脊柱后突畸形。
4 討論
4.1 脊柱結核的好發部位 好發部位是腰椎,次為胸椎、頸椎,骶尾椎較少。
4.2 脊柱結核的病理改變
主要病理改變是,結核桿菌通常隨著血液循環到達椎體,引起椎體中央或邊緣骨質破壞,少數情況下也可由于前縱韌帶下結核病變侵蝕破壞椎體。結核病變進一步發展,侵犯椎間盤、椎旁組織,導致椎間盤破壞和椎旁膿腫形成。病變累及2個以上椎體,可間隔分段發病。
4.3 脊柱結核的X線及CT檢查分析
脊柱結核早期骨質破壞輕微,軟組織腫脹(冷膿腫)也很輕微,X線檢查很難發現病變,而CT檢查可清楚地發現病變。如一些特殊部位的脊柱結核(如寰樞關節、骶尾椎部),由于投照條件因素,患者體型因素等,往往可掩蓋病變位置,X線很難發現病變,而CT可100%查出病變。經驗證明CT比X線更容易顯示骨質破壞,即使較小的破壞也能顯示。更容易發現死骨及病理骨折[2]。
4.4 X線征象與病理基礎
(1)脊柱結核主要為溶骨性骨破壞。根據骨質破壞的位置不同,可分為邊緣型、中心型、骨膜下型及附件型4種。(2)椎間隙變窄:由于相鄰兩椎體的軟骨板及纖維環被破壞后,髓核疝入椎體并被破壞所致。此征象為診斷脊柱結核的主要依據。(3)脊柱曲度改變:表現為后突、側彎,以及椎體相互嵌入等。中心型因身體重力關系,受壓變形出現較早,椎體呈楔形或扁狀,嚴重的可造成后突畸形。
4.5 冷膿腫
冷膿腫最常見于胸椎結核。冷膿腫出現率可達90%,表現為脊柱兩旁的梭形軟組織腫脹影。腰椎結核則表現為腰大肌膿腫,X線片上表現為腰大肌影模糊、飽滿、增寬以至隆突[3]。
4.6 骨贅及骨橋形成
多見于腰椎結核的修復期。骨贅可發生于患椎或其鄰近椎體,表現為椎體骨刺或骨橋形成。
4.7 椎體融合
通常出現于病灶愈合階段。骨質增生將2個或2個以上的病椎融合在一起。X線片上顯示椎體骨質密度增高,輪廓清晰,椎體間有骨紋理貫通,膿腫影縮小變淺或消失。
4.8 死骨
較少見。有時可見小沙粒狀小死骨。
5 鑒別診斷
見表1。表1 脊椎結核與脊椎骨折的鑒別
6 小結
綜上所述,脊柱結核的X線及CT表現,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結合臨床可做出正確診斷。但對早期脊柱結核的診斷,CT更優于X線照片。在臨床及X線檢查中懷疑脊椎有結核時,應立即選CT進行檢查,避免漏診、誤診。
【參考文獻】
1 柳祥庭.X線診斷學.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451-452.
2 孟慶學.實用CT診斷學.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647-650。
3 曹來賓.骨與關節X線診斷學.青島:青島科學技術出版社,1977:22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