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關鍵詞】 當歸四逆湯加減 痛經 臨床體會 痛經是婦科常見病。但臨床多為實證,虛證較少。筆者采用當歸四逆湯加減治療痛經獲得較好的療效,現將治療96例的體會報告如下。1 臨床資料96例中年齡最小13歲,最大48歲,多數在15~35歲之間,均為門診病人,病程3個月~5年之間,1年以內46例,2~3年39例,4~5年11例。...
痛經是婦科常見病。病因較多,病機不外乎氣血運行受阻,胞宮經血流通障礙,致“不通則痛”。血海空虛,胞宮沖任失于濡養,致“不榮則痛”。但臨床多為實證,虛證較少。筆者采用當歸四逆湯加減治療痛經獲得較好的療效,現將治療96例的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96例中年齡最小13歲,最大48歲,多數在15~35歲之間,均為門診病人,病程3個月~5年之間,1年以內46例,2~3年39例,4~5年11例。96例痛經臨證分型:寒凝血瘀56例,占58.33%;肝郁氣滯28例,占29.16%;其他12例,占12.5%。
2 治療方法
治則溫經散寒,行氣活血。方藥:當歸四逆湯加減:當歸15g,白芍15g,川芎12g,桂枝10g,細辛3g,延胡索12g,天臺烏藥15g,益母草12g,炙甘草6g,大棗7枚,生姜3片,紅糖50g,氣滯血滯者加香附、紅花、桃仁。寒凝血瘀者加吳茱萸、炮姜、小茴香等。用法:囑經前3天開始服藥每日1劑,早晚溫服,連服3~5劑。治療期間忌生冷。
3 治療結果
治愈(痛經癥狀完全消失)68例,顯效(痛經癥狀基本消失)17例,好轉(痛經癥狀有所好轉)8例,無效(痛經癥狀毫無改變者)3例。總有效率96.87%。療程最短者服藥7天,最長者服藥35天。多數服藥為7~21天。病程短服藥時間短,療效最佳。
4 典型病例
患者,15歲,學生,月經初潮13歲,周期正常,經行下腹脹痛,但不影響學習,3個月前適值行經,淋雨受涼,當天經水驟停,腹痛較甚,并且逐月加重,近3個月來,經行腹痛劇烈,時有嘔吐,曾肌注解痙止痛藥后當時緩解,過后仍然痛,經行半天,腹痛劇烈,面色蒼白,手足厥冷,反復嘔吐, 冷汗頻出,經量較少烏黑,下肢部發涼,舌淡白,脈弦緊,治宜溫經散寒,行氣活血。處方:當歸15g,白芍15g,川芎12g,桂枝10g,細辛3g,延胡索12g,天臺烏藥15g,吳茱萸6g,炮姜12g,益母草12g,炙甘草7g,大棗7枚,生姜3片,紅糖50g。3劑,水煎服。復診:藥后痛緩,下烏黑血塊,經色轉紅,經量增加,嘔吐止,囑下月經前3天即服上方3劑,連服3個周期,痛經未再復發。
5 體會
痛經多因寒冷或精神因素誘發,正如陳自明說:“婦人經來腹痛由風冷客于包絡,沖任。”寒濕之邪搏于沖任,血海為之凝滯,不通則生疼痛,久而陰寒內盛,陽氣更微,寒瘀實證,非溫不能去其寒,非辛不能散其郁,而“當歸四逆湯”為張仲景治療厥陰虛寒,手足厥冷,脈細欲絕之證。厥陰主肝,肝主藏血,而司血海,而婦人以血海為本,肝為血臟與沖任血海相關,肝經氣血不能舒暢,血瘀氣滯,經脈不通,治療應溫經通脈,理氣活血,運用當歸四逆湯加減治療痛經以當歸、川芎補血行氣,和血調經,白芍、甘草緩急止痛,桂枝、細辛溫經通脈,散寒邪,天臺烏藥、延胡索行氣止痛。益母草活血祛瘀,諸藥合用共奏溫經通脈,理氣止痛之功,是治療痛經行之有效之劑,特別對血虛有寒者療效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