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關鍵詞】 嬰幼兒 腹瀉病 治療體會 嬰幼兒腹瀉病是一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比平時增多及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的兒童常見病,是造成小兒營養不良、發育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2010年收治的200例嬰幼兒腹瀉病例總結如下。2 治療(1)一般性治療。對單純性腹瀉患兒主張口服補液,指導飲食,給予易消化食物,配......
【關鍵詞】 嬰幼兒 腹瀉病 治療體會
嬰幼兒腹瀉病是一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比平時增多及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的兒童常見病,是造成小兒營養不良、發育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現將本院自2007—2010年收治的200例嬰幼兒腹瀉病例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200例,年齡2~48個月,日排稀便或水樣便均為3次以上,均無黏液及黏凍樣便。無脫水表現為35例,中輕度脫水165例。伴嘔吐103例,發熱84例,大便鏡檢均有脂肪球(+~++++)不等。大便鏡檢有少量白細胞43例,少量紅細胞20例。血常規檢查WBC>10×109/L為71例,WBC<5×109/L為24例,發病時間均為1~3天。
1.2 治療
(1)一般性治療。對單純性腹瀉患兒主張口服補液,指導飲食,給予易消化食物,配合消化藥物如乳酸菌素片、酵母片等。(2)對于嘔吐不能進食的或者伴有中度脫水病人,主張首先靜脈輸液,糾正脫水及電解質紊亂。待脫水糾正后,嘔吐緩解,給予消化藥物及止瀉等藥物治療,如思密達等。不宜早期止瀉,以防毒素吸收。(3)對于感染性腹瀉,表現為發熱,血象白細胞增高或降低的,大便中有紅、白細胞患兒,可適當給予抗生素如第三代頭孢或慶大霉素5mg/(kg·次),1日3次口服。同時配合口服補液或者靜脈補液治療。
2 結果
經過上述治療,以上患兒在3天內治愈率達85%,6天內全部治愈。
3 討論
腸道正常菌群及生理作用:糞便中含有大量的大腸桿菌,還有少量的腸球菌、糞鏈球菌等均為需氧菌,但更多的是厭氧菌,比大腸桿菌等需氧菌多1000~10000倍,集體與正常菌群是作為一個有機態體存在。它們互相依賴,共生共長,保持機體微生態平衡。人體為正常菌群提高營養,為其定植提供有利條件,而正常菌群特別是居于優勢的厭氧菌則對機體健康承擔著眾多的職責與功能。
3.1 生物屏障作用
以雙歧桿菌為主的腸道厭氧菌通過腹壁與腸黏膜上皮細胞緊密連接,占據腸黏膜表面,形成一個細菌保護層,它作為生理屏障功能抵御多種致病菌的侵襲。
3.2 營養作用
腸道厭氧菌(主要是雙歧桿菌)可以合成多種維生素,如維生素B1、B2、B12,維生素A、E及葉酸等。
3.3 免疫調節作用
腸道厭氧菌特別是雙歧桿菌能增強機體的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免疫功能。
3.4 促進生長發育作用
雙歧桿菌是母乳喂養嬰兒腸道內的優勢菌,具有促進嬰兒生長發育作用。
3.5 現有微生態制劑
酵母片,每次1~2片,3次/日;乳酸菌素片,每次1~2片,3次/日,用于腸內異常發酵及消化不良、腹瀉等。此外,還有金雙歧、思聯康、媽咪愛等,均含有雙歧桿菌,其中思聯康、媽咪愛等含有無毒蠟樣桿菌,口服后可形成腸道厭氧環境,有利于腸道菌群的平衡。綜上所述,腹瀉病治療,只要合理補液,配合基本消化藥物,適當給予止瀉,倡導微生態平衡,絕大多數患兒在3天左右基本痊愈,只有在感染性腹瀉時加用適當的抗生素治療。這樣既可減輕患兒家庭的經濟負擔,也可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同時又避免了藥物資源的不必要浪費,值得基層醫院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