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醫源資料庫 > 在線期刊 > 中華醫學研究雜志 > 2011年第11卷第8期 > 淺談飲食起居對中醫養生保健的作用

淺談飲食起居對中醫養生保健的作用

來源:中華醫學研究雜志 作者:王 潔1,于建美2作者單位:1 016000 內蒙古烏海,烏海 2013-2-26

摘要: 【摘要】 中醫養生古稱“道生”、“攝生”、“養性”等,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以陰陽、五行學說為理論基礎的中醫養生保健學,指導人們進行合理的飲食起居,順應大自然的規律,調節飲食起居,防止疾病發生,從而保證一個健康的身體。 【關鍵......


【摘要】  中醫養生古稱“道生”、“攝生”、“養性”等,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以陰陽、五行學說為理論基礎的中醫養生保健學,指導人們進行合理的飲食起居,順應大自然的規律,調節飲食起居,防止疾病發生,從而保證一個健康的身體。

【關鍵詞】  飲食起居養生保健

  中醫養生古稱“道生”、“攝生”、“養性”等,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國傳統養生強調對人與自然界的關系,認為人應順應自然環境、四時氣候的變化,有良好的飲食起居習慣,主動調整自我,保持與自然界的平衡而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生命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天地是生命起源的基地。人稟天地之氣而生,沐四時之氣而成,乃是世間最寶貴的,所謂“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素問·寶命全形論》)[1]。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健康和長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那么如何能健康長壽呢?中醫養生學在繼承傳統中醫理論和古代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從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出發,告誡人們要以正氣為本,重在預防,持之以恒地用正確而科學的養生知識和方法調攝機體,以提高身體素質,增強防病抗衰的能力,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更有關于養生防病、健康長壽的方法和理論的記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數術,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而去[2]。這也就是說,養生應效法自然界陰陽變化規律,恰當運用養生方法,合理的飲食起居,才能盡終其天年,度百歲而去。首先任何學說均是在哲學方法指導下建立的,中醫學是在中國哲學方法指導下建立的,其養生方法和理論,也同樣如此。它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以其陰陽五行學說為理論,首先闡明人與地球萬物的關系。可以說中醫陰陽五行學說是中醫養生保健的基礎。首先,必須明白,陰陽五行和陰陽五行學說是兩個概念。陰陽五行是中國哲學方法的核心,是對地球萬物宏觀的表述。氣血是維持生命活動的最基本條件,如果飲食起居不當,則氣血生化失源,人體正氣受損,而陰陽五行學說,則是與陰陽五行這個地球萬物宏觀相對的微觀。因為地球萬物均要隨地球一同自轉和公轉,在這種旋轉運動中,地球上的氣候不斷在變化,致使地球萬物也因此變化而形成各自獨立的陰陽五行屬性。其次,我們要了解各種疾病的致病原因,主要包括六淫、疫氣、七情、飲食起居不當、外傷等,中醫將病因分為外感、內傷和不內外因。而這其中飲食起居又是最基礎的致病原因,和其他致病因素有著密切的聯系,如果飲食不當,則會引起正氣虛弱,六淫癘氣等致病因素乘機侵入人體而引起各種疾病,而飲食起居不當也會直接引起各種疾病。常見:(1)饑飽失常,過饑,則攝食不足,化源缺乏,終致氣血衰少。氣血不足,則形體消瘦,正氣虛弱,抵抗力降低易于繼發其他病癥。反之,暴飲暴食,過飽,超過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可導致飲食阻滯,出現脘腹脹滿、噯腐泛酸、厭食、吐瀉等食傷脾胃之病。故有“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之說。(2)飲食失節,亦可損傷脾胃,而變生他病。(3)若飲食偏嗜或膳食結構失宜,或飲食過寒過熱,或飲食氣味有所偏嗜,可導致陰陽失調,或某些營養缺乏而發生疾病。首先寒熱偏嗜:飲食宜寒溫適中,否則多食生冷寒涼,可損傷脾胃陽氣,寒濕內生,發生腹痛泄瀉等癥。偏食辛溫燥熱,可使胃腸積熱,出現口渴、腹滿脹痛、便秘,或釀成痔瘡。其次氣味偏嗜:人的精神氣血,都由五味資生。五味與五臟,各有其親和性,如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如果長期嗜好某種食物,就會使該臟腑機能偏盛偏衰,久之可以按五臟間相克關系傳變,損傷他臟而發生疾病。如多食咸味的東西,會使血脈凝滯,面色失去光澤;多食苦味的東西,會使皮膚干燥而毫毛脫落;多食辛味的東西,會使筋脈拘急而爪甲枯槁;多食酸味的東西,會使皮肉峰厚皺縮,口唇干薄而掀起;多食甘味的東西,則骨骼疼痛而頭發脫落[3]。此外,嗜好太過,可致營養不全,缺乏某些必要的營養,而殃及臟腑為病。所以中醫學的養生之道,是以陰陽五行與陰陽五行學說為指導,首先教人重視的是飲食起居。

  1 飲食對養生保健的作用

  飲食對健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故有“民以食為天”的古訓,但它并不只是指吃飽肚子而已,還有更深層的含義。飲食除了要有吃飽飯的經濟基礎外,還指如何吃的好,吃的健康即食補。中醫學本身就有“醫食同源”的認識,食物雖然不是藥物,但從陰陽五行學說的內容看,食物和藥物有許多相同的作用,中醫有許多偏方均是以食物為藥來治病的,效果還相當好,這是對醫食同源最好的證明。

  1.1 時間對飲食有著制約作用

  例如,每天的三頓飯,要求做到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晚上不要吃夜宵。這個規律是適合人體本身在一天中的變化需要的。

  1.2 四季對飲食也同樣有制約作用

  根據陰陽五行學說中五味所屬,春季多食酸,夏季多食苦,秋季多食辛,冬季多食咸,甘以調之即甘味四季均可用。多食某一種味,并不是只食這一種味,只是加重點而已。根據五臟歸屬,肝屬木,木在春季,酸入肝,故春季食酸對肝有益;心屬火,火在夏季,苦入心,故夏季食苦對心有益;肺屬金,金在秋季,辛入肺,故秋季食辛對肺有益;腎屬水,水在冬季,咸入腎,故冬季食咸對腎有益:脾屬土,土旺四季,甘入脾,故四季均可食甘以利脾臟。另外,就是五行中五色對人體健康的作用。由陰陽五行學說五色分主可知,青入肝,紅入心,黃入脾,白入肺,黑入腎。由此,食物顏色對人體健康的功能也就不說自明了。中醫學養生最注重養腎,但一般不主張吃藥去補腎,而主張食補。有謂“藥補不如食補…”“是藥三分毒”就是這個道理。對五色的作用,民間還有許多偏方和簡單易行的方法。如凡是黃色的均有消腫的作用,在野外如果摔跤摔腫了某個部位,可用黃色的花揉碎后敷在摔腫處,可消腫;民間還有紅糖補血的方法,在婦女來月經時,一般要喝紅糖水以補充血的流失,等等。

  1.3 除了上述四季與飲食的主味關系外,食物還有寒熱之分

  屬寒的食物,到了秋冬季就不能吃了,如綠豆、西瓜、苦瓜、菊花等等;屬熱的食物,除了春夏季少吃外,上火時也不能吃,如上火時不要吃橘子、辣椒、荔枝等等。中醫學要求在進補時必須在秋冬季,因為這兩個季節在中醫理論是收藏的季節,中國哲學方法要求認識事物要順其自然,對春夏秋冬四季概括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進補必須使體內能夠將其收藏住。秋冬之所以能進補,關鍵在于收與藏,萬物的變化是順其自然的,人體也同樣如此,一收一減就把所補之物全吸收了。當然,大虛之人不受補與大實之人不宜補,又是例外。還有一些人認為要健康就要食素,這個認識是錯誤的。中醫學要求人們要雜食,但不能過量,要保持中庸,即要有一個度。就中醫學而言,人體生命有先天之氣和后天之氣之分,先天之氣是指遺傳而來,后天之氣則是靠飲食而來。《內經》中有關后天之氣生成及輸布的記載:“夫胃為水谷之海,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血經并行,合于四時血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飲食方法是否正確,影響著人體生命的健康與否。以此而論,脾胃也就是五行中的土就顯得十分重要了。脾胃健康,就能有好的吸收。如何使脾胃健康是個關鍵。中醫學講求溫中,中即指脾,意指脾胃不能多食冰冷的食物,過食寒涼,損傷脾胃,生化之源受損,健康也就無法保障了。

  2 起居對養生保健的影響

  現今,人們往往忽略了起居對身體健康的影響,正作—忙,就更無暇顧及,等到得了大病,真是后悔莫及。 根掘陰陽五行學說,起居同樣與四季變化有關。《黃帝內經·素問·保命全形》中記載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同,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冬三月,此謂閉減,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同光,使志若伏若匿,這提示我們要順從四時陰陽,調神養生,做到春季晚睡早起,夏季晚睡早起,秋季早睡早起,冬季早睡隨太陽起。這里的早,是指早上5~7點,晚指晚上1 1~12點以前,隨太陽起指冬季早上7點左右。起居的時間性,是與氣有關系的。每日凌晨是大地陽氣回升的時間,5~7點正是陽氣最盛的時候,此時起床,外出散步或做些輕微的運動,就自然而然地補充了陽氣;睡覺時間一般在晚上11點以前為好,因為1 1~1點是子時,這個時辰是養腎的時辰,此時睡覺正好補腎。現今許多人早上睡懶覺,晚上不睡覺,使得早上該補陽氣時補不上,晚上該養腎氣時養不了,造成腎虛證。起居不當不但對先天之本——腎有極大的影響,對肝也同樣有影響,中醫學有肝腎同源的認識,是非常正確的。不注意保護肝腎是引起很多疾病的主要原因,如糖尿病就是肝腎同時虛弱造成的。許多人工作時沒有節律,該休息時不休息,使肝火上亢,輕者造成上火,如口腔潰瘍,疲勞作戰,這樣首先對腎有損害,其次會口舌生瘡,鼻臉牙齦腫脹等等,長此下去,就會造成肝虛。就中醫學而言,糖尿病是肝腎兩虛造成的。現今,中國糖尿病患者急劇增加。筆者認為,這與不懂或不知道中醫學的養生方法有很大關系。正當的起居應該按照中醫學的起居時間,如在中午再能有20~30min午睡,那是再好也不過了。當然,起居的內容還有如臥具軟硬的要求,床的朝向,遠離潮濕的居室等等,但起居的時間則是最重要的,不能忽視。以中醫陰陽五行為理論基礎,解釋了飲食起居在現代人們養生保健中的作用,這就要求人們了解最基本的中醫理論,合理的安排飲食起居,重視飲食起居在養生保健中的重要作用,積極順應大自然的規律,防制疾病的發生。我們就會有健康高質量的生活。這也就達到了天下人共同的愿望——健康長壽!

【參考文獻】
   1 吳敦序.中醫基礎理論.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2 王慶其.內經選讀.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

  3 李杲.脾胃論.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

  



頁:
返回頂部】【打印本文】【放入收藏夾】【收藏到新浪】【發布評論



察看關于《淺談飲食起居對中醫養生保健的作用》的討論


關閉

網站地圖 | RSS訂閱 | 圖文 | 版權說明 | 友情鏈接
Copyright © 2008 39kf.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醫源世界 版權所有 蘇ICP備2023000612號-9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230864
醫源世界所刊載之內容一般僅用于教育目的。您從醫源世界獲取的信息不得直接用于診斷、治療疾病或應對您的健康問題。如果您懷疑自己有健康問題,請直接咨詢您的保健醫生。醫源世界、作者、編輯都將不負任何責任和義務。
本站內容來源于網絡,轉載僅為傳播信息促進醫藥行業發展,如果我們的行為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收到通知后妥善處理該部分內容
聯系Email:w39kf_admi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