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關鍵詞】 主動脈夾層 誤診 腸梗阻 1 病歷摘要患者,男,53歲,于2011年5月3日因突發腹痛、腹脹、嘔吐40min急診入院。腹部X線平片示 左側結腸區可見氣液平面,考慮腸梗阻可能性大。綜上,初步診斷:腹痛待診,腸梗阻。主動脈夾層。...
【關鍵詞】 主動脈夾層 誤診 腸梗阻
1 病歷摘要
患者,男,53歲,于2011年5月3日因“突發腹痛、腹脹、嘔吐40min”急診入院。患者40min前無明顯原因及誘因出現腹痛、腹脹,陣發性上腹部疼痛,后轉為持續性,伴有腹脹、惡心、嘔吐,為胃內容物,非噴射性,略感胸悶、氣促,當時無胸痛、肩背疼痛、出汗,無發熱、黃疸、腹瀉、血便,無咳嗽、咳痰,無意識障礙,未排便。既往:有高血壓病史。否認冠心病、糖尿病病史。查體:T 36.8℃,P 96次/min, BP 165/100mmHg,急性痛苦貌,輾轉體位,口唇無發紺,雙肺無異常,心音低鈍,律整,未聞及雜音。周圍血管征陰性。腹軟,上腹稍隆起,輕壓痛,無反跳痛,叩診呈鼓音,腸鳴音稍亢進。四肢活動正常。輔助檢查:心電圖示 Ⅱ、Ⅲ、aVF、V1~V5輕度ST-T改變;CK-MB、肌鈣蛋白正常;腹部X線平片示 左側結腸區可見氣液平面,考慮腸梗阻可能性大。綜上,初步診斷:腹痛待診,腸梗阻?高血壓病,冠心病?予以補液、抗炎、鎮靜、止痛、降壓、活血等處理,并灌腸1次,腹痛、嘔吐無緩解,來院后約半小時,患者突感腹痛加重,撕裂樣劇痛,下肢放射痛,伴有胸悶、憋氣、發紺,查體:血壓90/50mmHg,神志模糊,煩躁,大汗,氣促,口唇發紺,雙肺呼吸音粗,心率110次/min,律整,四肢肌力5-級,雙側感覺對稱。考慮:急性左心衰?主動脈夾層?即刻吸氧、監護、抗心衰、升壓等處理,并聯系胸腹CT、上級醫院轉診,約15min后患者突發呼吸、心搏驟停,搶救無效,宣告臨床死亡。死亡后應患者家屬要求,予以尸檢,尸檢結論:主動脈夾層,腹主動脈瘤破裂。
2 討論
主動脈夾層(aortic dissection)是血液滲入主動脈中層形成夾層血腫沿著主動脈壁縱軸延伸剝離的嚴重心血管疾病[1] 。大多發病急劇,臨床表現復雜多變,易于漏診誤診而死亡,尤其在起病48h內病死率高達50%[1]。急性主動脈夾層患者的臨床癥狀多樣化,與受累部位與范圍不同相關,DeBakeyI、Ⅱ型主動脈夾層多侵犯主動脈瓣,使主動脈瓣可突然出現舒張期雜音或伴有收縮期雜音。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導致進行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夾層分離波及冠狀動脈者,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而主動脈夾層波及供應腦或脊髓的血液供應不足時,可引起一系列的神經系統癥狀。DeBakeyⅢ型主動脈夾層常出現消化道癥狀或腎衰竭表現,易誤診為急腹癥[2]。該病發病原因不很明確,高血壓是一個常見的原因,可能因高血壓增加血流動力對主動脈壁的負擔所致。該例患者以腹痛、腹脹、嘔吐等腸梗阻表現為主較為少見,極易誤診。考慮可能系患者高血壓致主動脈夾層形成并破裂,主動脈瘤破裂血液滲出刺激腹腔臟器,起始破裂口尚小,血液滲出后以胃腸刺激癥狀為主,隨病情進展,出血量加大,出現失血性休克、心衰、心包填塞等并最終危及生命。故急診臨床工作中,應提高對本病的警惕性及不典型主動脈夾層病人病情變化的觀察,對于疑似主動脈夾層病人,詳細問診及體格檢查,適時完善必要輔助檢查,明確診斷,避免漏診誤診。
【參考文獻】
1 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2 董承瑯,陶壽琪.實用心臟病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