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關鍵詞】 氨芐西林 左氧氟沙星 急性細菌性痢疾 療效觀察 細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桿菌引起的一種常見腸道傳染病,尤其夏季多發。10月診治的16例急性菌痢患者選擇用氨芐西林和左氧氟沙星進行治療,經過實踐證明,取得了滿意效果。最終效果均不佳,來本中心就診后,改用氨芐西林和氧氟沙星治療。3 治療方法在給予補......
【關鍵詞】 氨芐西林 左氧氟沙星 急性細菌性痢疾 療效觀察
細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桿菌引起的一種常見腸道傳染病,尤其夏季多發。由于臨床上抗菌藥物的濫用,痢疾桿菌耐藥菌株逐年增加,但同時又對多種藥物耐藥。本社區服務中心對2009年5—10月,2010年5—10月診治的16例急性菌痢患者選擇用氨芐西林和左氧氟沙星進行治療,經過實踐證明,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16例,男9例,女7例;年齡20~55歲。16例患者均有發熱(37.8℃~39.2℃),腹痛、解黏液膿血便伴有里急后重。四肢乏力,胃納差。體檢:7例左下腹有明顯的壓痛,9例為左下腹輕壓痛。血常規檢查: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均增高,其中有3例C-反應蛋白也增高。大便常規檢查:RBC(+~+++)/HP,膿細胞(++~+++)/HP。過去史:否認有阿米巴痢疾史。其中有8例患者在外口服呋喃唑酮(痢特靈)、楓廖腸胃康片,靜滴西索米星2天;5例口服復方新諾明、克痢痧,靜滴阿米卡星3天。3例口服瀉痢停、黃連素、思密達(蒙脫石散);最終效果均不佳,來本中心就診后,改用氨芐西林和氧氟沙星治療。
1.2 療效標準
臨床治愈:發熱、腹痛、黏液膿血便消失,大便檢查正常,血常規: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正常;有效:發熱、腹痛、黏液膿血便減輕,大便檢查紅細胞、膿細胞減少,血常規: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較初診時下降,但仍未降至正常;無效:發熱、腹痛、黏液膿血便無好轉,大便檢查無好轉,血常規: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無下降,高于正常。
1.3 治療方法
在給予補液治療的基礎上,氨芐西林3g/次加入生理鹽水250m1中靜滴,每日2次,氧氟沙星0.2g×100ml/次靜滴,每日2次,療程4~5天。
2 治療結果
有13例經上述方法治療4天以后臨床治愈,有3例患者則治療5天以后臨床治愈。隨后觀察了3天無發熱、腹痛、腹瀉癥狀再次出現。以后隨訪1周再未出現發熱、腹痛、腹瀉癥狀。
3 討論
近年來由于抗生素廣泛應用,導致耐藥菌株增多,對于治療痢疾桿菌也比較棘手,痢疾桿菌屬腸桿菌科志賀菌屬,是Gˉ的兼性需氧、無鞭毛、不形成芽孢的短桿菌。氨芐西林為廣譜半合成青霉素,毒性低,對多種Gˉ桿菌有較強的抗菌作用。臨床上主要用于傷寒沙門菌、志賀菌等所致的腸道感染,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等所致的尿路感染,流感嗜血桿菌等所致的呼吸道感染,敏感細菌所致的膽道感染。氧氟沙星屬第三代喹諾酮類抗菌藥,為螺旋酶抑制劑,主要通過抑制細菌原核細胞DNA旋轉酶和DNA復制而發揮作用,具有抗菌譜廣、抗菌活性強的特點。所以對Gˉ和G+桿菌均有較強的抗菌作用。臨床上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下呼吸道、泌尿生殖系統、消化系統和皮膚軟組織等急慢性細菌感染,以及由淋球菌、沙眼衣原體所致的尿道炎、宮頸炎等。16例菌痢患者均外用過其他抗生素,最終均效果不佳,就診于本中心后,改用氨芐西林和氧氟沙星靜滴治療進行了前后對照比較,效果滿意。因兩種藥均對痢疾桿菌有抗菌作用,聯合應用則增強了抗菌作用,縮短了患者的病程,在短期內取得臨床治愈的效果。但是氧氟沙星不易用于對喹諾酮類藥物過敏者,對骨骼發育有一定的影響,因此也不易用于孕婦、哺乳期婦女及18歲以下少兒,對有腎功能損害者慎用或減量使用。在治療過程中,中毒性菌痢應酌情給予對癥治療以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等。